记者手记
志愿服务 文明底色
每个人都能成为志愿者——加入地铁志愿者,在地铁里扶老携幼,维护秩序;成为法庭义工,给当事人言语宽慰,帮助法官化解纠纷;当垃圾分类督导员,传递环保理念,引导居民垃圾分类……
众多志愿服务形式,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渠道。某种程度上,这一无偿的公益性活动,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是奉献精神、利他主义的体现。
在思明区,这一群体近年来正在悄然壮大。据统计,全区注册志愿者达10万余人,志愿者的总体数量已经蔚为可观。
在志愿活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着力当好“后勤保障”角色。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如组织开展“星级义工”评定,通过奖励优秀义工,定期慰问困难义工,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互助氛围;做好舆论引导,传播志愿服务文化理念;凝聚社会合力,形成包括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新闻单位、民众等在内的组织与个人联动的社会参与模式。
有人说,文明的底色就是那抹志愿红。如今,思明区志愿服务已蔚然成风,“全城志愿”正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滋养着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