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班学员结业汇报 小雨摄
文明风9月13日讯(通讯员 骆艺玲 陈丹丹)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各种公益培训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除了惠安县各镇(村)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举行的公益培训,团县委、县文化馆等也组织了丰富的暑期实践课程。
惠安女服饰制作、南音、高甲戏、南派布袋戏、烙画、刻纸......为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惠安县文化馆携手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为广大少年儿童开设非遗项目公益艺术培训班6门课程,受到学员及家长的高度好评。
陈榆萱惠安女服饰制作作品《梦幻》 小雨摄
惠安女服饰制作让孩子们着了迷
“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旷裤”,独具特色的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近距离了解惠安女服饰,县文化馆特邀惠安女服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詹国平老师进馆授课。
“原来惠安女服饰除了好看,还有这么多学问!我要做一件小惠安女的衣服给我妹妹穿。”惠安女服饰制作培训班的学员张嘉圻兴奋地说。一把剪刀,一块布,一针一线构筑了惠安女服饰制作班孩子们快乐的小天地。在詹国平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孩子们从折叠别制头巾、缝合衣服等一一学起,最后每个孩子都亲手制作了花头巾、短上衣等各式花色的服饰作品。
“惠安女服饰不光是生活,还是艺术,我深爱惠安女服饰,我还要一直教下去,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它。”詹国平老师说。
掌中木偶学员结业汇报 张锦宣摄
南派布袋戏演绎童真童趣
“拔萝卜,拔萝卜,嘿哟嘿哟拔萝卜……”南派布袋戏培训班孩子们用手指操控木偶拔萝卜,小小的木偶在孩子们的手上仿佛瞬间被赋予了生命。
惠安南派布袋戏是由“说书讲古”曲艺形式发展而来的戏曲型木偶剧种,掌中偶人内有布内套,演员的手掌于布内套中为偶人做各种身段动作,且戏班的全部行头用一口袋子就能装下,故被称为“布袋戏”。2007年8月,惠安南派布袋戏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期培训,县文化馆特地邀请了南派布袋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丽琼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玲玲二位老师来为孩子们授课。“南派布袋戏由于其木偶小巧精致、活灵活现,剧情可正可谐,一直备受少年儿童喜欢。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剧情,我们特地为孩子们选择了浅显易懂的童话剧《拔萝卜》作为这次汇报演出的节目。”杨丽琼老师说。
“这次暑期培训班开展得很成功,孩子们学得很开心,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又多了些了解。如果来年还有这样的培训,我们一定要第一个来报名!”学员王语晴的家长说。
李乐烙画作品 《爱莲》 小雨摄
烙画定会有新生代接力
烙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电烙铁作画,用加热后的电烙铁在纸张、木板、竹片、绢以及工艺品上创作图画。
在县文化馆的培训教室里,十几个孩子正在埋头认真作画,陈吉红老师来回其间,不时对孩子们的画作进行认真指导。“这烙画很有意思。轻重转合间,电烙铁就能在纸张上留下浓淡粗细不一的线条,比普通的绘画更有趣。”学员刘艺琪谈起来余兴未尽。
陈吉红是惠安烙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炳生的孙媳妇。她从2006年开始跟着陈炳生老先生学习烙画创作,至今已有11年的创作经验,在山水、动物、人物等领域广有涉猎。她的作品入选《惠安伴手礼品系列》名优作品,并且在第二届“华夏工匠”比赛中获得“华夏名品”这一荣誉称号。
“烙画这种传统工艺接触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都是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陈吉红老师介绍说,“其实我们身边喜欢烙画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培训,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研习成果展广受好评
在高甲戏培训班里,在高甲戏专业演员王雅君和张小志两位老师的指导下,10位小戏迷按性别分别学习了旦角与生角的基本步法和姿摆、叉腰、指手、匀手等形体动作;刻纸班里,县民间艺人程胜辉老师也应邀到县文化为孩子们开课;在第27届“芳草之夏”戏剧展演曲艺专场现场,南音班的孩子们表演暑假所学的《直入花园》,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闽南文化、非遗项目是我们暑期少儿公益培训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这样的普及、推广,让更多的孩子接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孩子们都能成长为富有中国味的好儿郎。”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本次暑期公益艺术培训,已于8月底至9月初,在县文化馆多功能厅举办成果展,展示孩子们在这一次活动中创作、制作的烙画、刻纸和惠安女服饰作品,广受市民好评。(惠安县委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