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莆田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从乡村到海岛,从田头到山间,莆田乡村蓄势待发。讲好乡村故事、挖掘乡村文化、守望美丽乡愁,实现乡村振兴是任重道远的使命。不断提升的乡村颜值,增加文明的乡风底蕴,承载着村民对于家和生活的期盼,给予村民美的享受、美的生活。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加大乡村绿化美化
绿树成荫、林带成网、生态宜居的绶溪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莆田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持续开展乡村绿化花化彩化活动,打造亮点,培育典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作出新的贡献。
市林业局以新型农村社区、幸福家园、美丽乡村试点为切入口,加强乡村绿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依托乡村公园、村庄水系、水头、水尾、后龙山、民居古厝、宗祠、寺庙、陵园,以及“四旁”闲置地、废弃地、卫生死角等,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林,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绿色景观。走进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西天尾镇后黄社区,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屋外有绿地,村道有绿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白沙镇坪盘村,每年一度的油菜花盛放,花簇成海,吸引着各地游客各地摄影爱好者。社硎白洋、华亭涧口等新建区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东庄镇苏厝村、北高镇江边村、山前村林带成网,谱写乡村绿化美化新发展,成为美丽莆田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新亮点。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通过“创森”活动,市林业局引导农民利用村庄路旁、沟旁、渠旁和宅旁隙地、闲置地发展种植花卉苗木、经济果木林和速生丰产林,既增加乡村绿化面积,又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实施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种植观赏类花卉、采摘类林果苗木、高大乔木景观树种等,发展乡村旅游。今年,按照《莆田市造林绿化规划方案》的规划目标,对全市一重山、荒山、公路两侧等进行绿化花化彩化;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升乡村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把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乡村绿化、水岸绿化、道路绿化建设指标全面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市林业局在推进村庄绿化建设中,深度提炼典型试点村的经验做法,用于指导推进同类型试点村,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今年起至2020年,市林业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组织部署,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大造阔叶树,绿化全莆田”三年行动为平台,加大乡村绿化力度,在省级财政乡村生态景观林补助基础上,市财政每年再安排100万元开展10个行政村绿化美化,每个行政村10万元补助,为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贡献莆田特色。
至今年,全市新增绿色乡镇3个,绿色村庄161个;集中性村庄林木覆盖率达32.96%,分散性村庄林木覆盖率达28.17%;形成“村旁有风景林、村内有绿地、院内有花果、村道有绿荫、四旁有绿树”的村庄绿化格局。
奏响治水曲 忠门镇安柄村发挥 生态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顺安河畔美景
夏日炎炎,走在北岸忠门镇安柄村顺安河畔,只见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河道砌石护坡、整洁顺畅,柳树、桑树、无花果等绿树环边,木栈道、凉亭、公厕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到了傍晚时分,忙了一天的周边群众纷纷来到这里赏花、摘果、聊天、散步,怡然自得。
今年以来,安柄村以开展河长制为契机,通过河岸绿化、河道设施配套、整治提升等系列措施,顺安河河道面貌得到大大改观,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顺安河位于忠门镇安柄村农垦边,河道长4.01公里,平均宽度5米,呈“干”字型分布,河道两旁为天成火龙果生态园,河道流域范围内无工业及生活等污染源。加上当地气候宜人,土壤湿润,是发展农业观光园和乡村生态游的黄金宝地。
“以前沿河污水乱排、垃圾乱扔成堆,河道经常堵塞,河水发臭,村民们都是掩住鼻子匆匆走过。”每天巡河的顺安河河道专管员陈亚树说,自2017年4月纳入河长制管理以来,安柄村大力推进顺安河整治提升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使之成为集排洪、灌溉、休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河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忠门镇副镇长蔡蓉介绍,安柄村坚持河长制与生态农业相得益彰。盛夏时节,是火龙果采摘的季节。天成公司引进的台湾红心火龙果,通过有机种植、生物防治、秸秆返田等有机环节,果实皮薄、果肉细腻、甜度高、口感好,享誉八方,供不应求。在引进台湾红心火龙果生态园后,结合河道特点,安柄村乘势而上,积极申报河长制管理,大力开展河道整治提升,打造景观亮点,吸引游人,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河道巡查保洁与整治提升齐头并进。针对河道硬件设施不足问题,该村舍得投入,累计投资40多万元全面开展河道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心河床上修建2座廊桥,河岸植树绿化2000多米,植种柳树、桑树、无花果420多棵。并完成下游中心河岸修复4处,栈道铺设、花池修建630平方米,河道底质改良水质净化140米。同时,强化巡查保洁,专管员坚持每日一巡查一报告一整改,镇每周一巡查,做到发现问题有督办有整改,有报告有反馈,巡查有记录有图像。
坚持河长制公益宣传与专项执法行动有机结合。在全镇上下开展河长制公益宣传活动,举办以会代训3场次,培训人员150多人次,河长制咨询1场,在河岸设置固定公益宣传牌3块,LED滚动宣传15次,唤醒公众爱河护河意识。同时,针对顺安河岸上乱搭盖、野广告以及下游河段个别群众拦网养殖等乱象,该镇组织城管等执法部门开展“清河”专项执法行动3次,出动人员30多人次,机械车辆7台次,拆除广告牌2块,清理渔网340平方米,区级督办问题3个均已按时整改到位,为顺安河周边的生态发展提供保障。
眼下,顺安河畔的绿化、彩化、人行步道等配套设施正在持续建设、完善,下一步,镇村计划结合村情民意,发挥生态优势,整合火龙果基地等资源,盘活周边几百亩闲置土地,大力发展集水果采摘、体验乡村风光、品农家绿色饮食为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莲叶何田田 乡村别样美 园庄洋尾莲花池靓丽景观引来游客
专业的挖藕团队在采莲藕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个在古诗里出现的美丽场景,如今在园庄镇洋尾村也可以看到。该村将一块荒废的烂泥坑改造成莲花池,在改善生态环境扮靓美丽乡村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效果。
炎炎夏日,正式赏花的最佳时期,走在洋尾村的村道上,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这个美丽的荷花池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一片片硕大的藕叶随风摇曳。其间,花朵竞相绽放,亭亭宛立水面,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美不胜收。
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废的泥塘,长期无人耕作,不少村民贪图方便,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于此,久而久之便成为人人过而避之的场地,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洋尾村决定将这个泥塘改造成莲花池,共投资30余万元,聘请挖掘机,将这个泥潭进行深挖,引进品质优良的莲花,打造了占地约1.5公顷的莲花池,同时在建设了回廊、小桥、纳凉亭和路灯,并建成一个莲花广场。
如今,莲花池和莲花广场已成为村民锻炼、休闲、聚会、娱乐的好场所,也成为传播文明乡风的“精神乐园”。
“不但本村人每天前来玩,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一睹莲花盛放的美景。”园庄镇党委组织委员王瑜告诉记者。
如今是已是夏末,叶面的莲子、水中的莲藕长势良好,即将采收。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大年,这个莲花池将给村集体带来不少收入,这些收入也将用于帮扶贫困户。
记者看到,专业挖莲藕团队穿着水衣,在藕池里轻轻踩过,手伸进池底淤泥中,随着水面上不断冒出来的水泡,一根根雪白的莲藕就漂了上来。
这个莲花池,还吸引了村民前来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如村民杨志明在这莲花池里放养了120万条泥鳅。“莲藕可以净化池塘水质,而泥鳅粪便可以给莲花做肥料,相互促进,一举两得”。(莆田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