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延续八闽文脉 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
张 彦
福建文化多姿多彩、开放包容,八闽大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文化饱含深情、充满珍爱,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在文化建设上作出一系列前瞻性探索实践,为延续八闽文脉作出历史性贡献。2024年10月,总书记来到福建考察,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体现出对八闽大地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洞察,为福建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5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要更加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站在新起点上,如何把福建打造成为高品质文化建设的省域样本、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闪亮窗口,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书写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福建篇章?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在文化强省“强”的内涵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更高水平“更高”的要求进行科学的界定。
一、文化强省强在文化凝聚力上,更高水平文化强省需要科学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文化大繁荣期,必定是思想理论涌现期。作为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无比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光辉旗帜。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必须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福建是习近平同志曾经工作过17年半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是福建干部群众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宝贵财富和独特优势。近年来,我们深挖理论“富矿”,编写出版《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推出《“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等长篇通讯,举办多场高端理论研讨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循迹溯源、融会贯通中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施《福建省社科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高水平建设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打造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有影响的论坛、公众号、学术期刊,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上取得新成效;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福小宣”基层宣讲品牌、“敏言”评论等作用,着力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理论传播矩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
近年来,福建培育打造“福小宣”理论宣讲品牌,紧紧围绕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创新宣讲形式,坚持互动联动,强化供需对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图为2024年6月30日,“福小宣”青年宣讲团联合复旦大学“星火”宣讲团,面向福州大学师生开展党史党纪主题宣讲。 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改革开放后,福建三明在全国率先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84年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2015年2月,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三明开始的。”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福建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源地优势,创新发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发扬福建在孝道、慈善文化等方面积淀深厚的传统,持续宣传能够反映新时代福建精气神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深化拓展“循迹再奋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程,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六大行动”,努力把福建建成精神文明的高地、幸福美好的家园。
红色土地,热血浸染;红色血脉,永续相传。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红军的故乡、长征出发地、将军的摇篮,福建在党史上留下极为鲜明的印记。为了新中国,10万八闽儿女参加红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其中近3万人参加长征;全省为革命牺牲的在册烈士近5万人,被杀害和被摧残致死的革命群众达50万人。我们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赓续和弘扬革命先烈用鲜血浇铸在八闽大地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宣传代表着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谷文昌、廖俊波等的先进事迹,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广泛开展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引领全省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
二、文化强省强在文化创造力上,更高水平文化强省需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创新发展
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深刻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福建考察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新质生产力”,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要求。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推动文化发展中,新质生产力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引擎。凭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文化领域新的场景应用、新的创意源泉和新的文化业态,是福建锚定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推动传播革命。早在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敏锐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地谋划部署了“数字福建”建设。我们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发挥“数字福建”优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媒体内部资源优化整合、机制流程再造,打造全媒体“特种兵”队伍,建成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一批文化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应运而生。目前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全国前列,但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领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
文艺领域同样需要新质生产力赋能。我们聚焦打造更多“闽派”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加强专业团队与民间组织互动,新老衔接、内外协作,形成新的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福建共有9部作品获奖,其中由我省单独申报获奖的作品有4部。我们将始终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以提升文艺原创力为着力点,实施新时代“闽派”文艺精品工程,持续推动“闽派”戏剧、诗歌、影视剧、文艺评论等特色文艺蓬勃发展,让“福建出品”的传世之作不断涌现。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转向“好不好”、“精不精”。我们着力创新理念、技术和机制,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施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工程,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增量提质,建设一批“小而美”高品质文化空间,打造“用艺术点亮乡村”、“四季村晚”、“三浦并臻”、“三泰书香”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以便捷、丰富和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满足人们谋求幸福的期盼、滋润人们感受幸福的心田。
三、文化强省强在文化辐射力上,更高水平文化强省需要形成具有文化集聚功能的中心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中心城市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而区域文化中心,更是具有凝聚荟萃、辐射传播、引导带动等内在功能,是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
福建山海兼具、物华天宝,“武夷山”、“福建土楼”、“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海上丝绸之路、三坊七巷、万里茶道等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近年来,我们发展“文”来提升“旅”的品质,发展“旅”来增加“文”的知音,实施品牌塑造工程,全面提升“来福建看什么”的旅游辨识度。2024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6.5亿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835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我们将持续以游客思维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动福州、厦门、泉州等创建文化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在武夷山、鼓浪屿等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福建文化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对周边省份也具有相当影响,具有典型区域文化特性和突出文化吸引力,推动两岸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寄予厚望,强调要“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我们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不断深化闽台历史文化、民间信仰等研究,把厦门、漳州、泉州等打造成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把厦门打造成为两岸流行文化中心,常态化开展文物展览、学术研讨、影视传播、寻根谒祖等活动,推动两岸同胞在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一步凝聚共识。
建设电影强国,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9年起,福建以在厦门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为契机,全面扶持影视产业发展和转型,影视资源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福州、平潭举办的电影节(展)也颇具特色。我们努力把在闽举办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打造成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电影文化盛会,建强以海洋为主题的平潭影视基地、以全域影城为方向的厦门影视基地、以山水之美为优势的泰宁影视基地,构建起全体系影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新格局,不断提升中国电影“福建场域”知名度美誉度。
四、文化强省强在文化生命力上,更高水平文化强省需要精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遗产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打基础、利长远上下功夫,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让文化建设获得持久的动力,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遗余力保护文化遗产,成功保护了万寿岩遗址、三坊七巷等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30多年过去,再度回味1991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说的话,仍感觉到振聋发聩、引人深思。2017年7月,欣闻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2021年3月,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对福建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对福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谆谆教诲,让八闽儿女倍感亲切。
花苞串成花环围在脑后,鲜艳的花朵热烈盛开于发髻之间,在泉州蟳埔村,这样簪发戴花被称为“簪花围”,是闽南地区渔家女的传统穿戴习俗,以其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蟳埔簪花围”火爆出圈,是福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以珍爱尊崇之心守护好历史文脉、文化肌理,2014年以来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79个。
乙巳蛇年春节临近,福建省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年味十足,“来福州,过福年”2025年福州新春文化旅游月活动在这里举行。图为1月18日游客在选购非遗鱼灯。 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系列部署。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我们把保护好福建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责任、神圣使命,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关系,着力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系统化推动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朱子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推进“闽人智慧”传播计划,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让人们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五、文化强省强在文化影响力上,更高水平文化强省需要不断扩大文化的国际性影响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既需要硬实力的发展,也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需要学好的“必修课”。
“我听说中国电视剧《山海情》近期在科摩罗热播。”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科摩罗总统阿扎利时欣然说道。《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人民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跨越山海的共鸣,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该剧先后被译制为20多个语种,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与世界产生了“共情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今天的福建,不乏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精彩的讲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要科学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建强福建国际传播中心,推动形成政府、媒体、智库、高校、企业、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协作的国际传播格局。特别是按照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明确要求,整合各类华侨社团资源,推动中华文化走进国外高端平台、基层社区;发扬福建容山纳海、多元交融、会通中外的文化传统,提升“鼓岭缘”、船政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入提炼中华“福”文化、海洋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与国际社会开展联合申遗、文明对话;组织开展“四海传福”全球主题宣传活动,做大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品牌,实施对外文化贸易“福船出海”行动计划,搭建中外汉学家、翻译家交流平台。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不断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一定能在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上有所作为,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书写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福建篇章。
来源:《求是》2025/03
作者:张 彦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