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机制活,引领新时代文化潮流
http://wmf.fjsen.com 2018-07-24 09:18:35 蔡传春 周兰 林玫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7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蔡传春 周兰 林玫)

2017年以来,两股力量交织融合,激发出福州公共文化服务的无限活力——

政府提供文化场所,换来社会机构专业化服务,为基层群众带来高质量、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提供财政保障,向社会招聘人才,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承接主体接受监督,搞活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自2015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福州市不断完善组织支撑和保障机制,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能力和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累了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经验与成果。

顶层设计 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每个星期,闽侯县文化馆都会举办两场公益舞蹈培训,由当地颇为知名的培训机构蒲公英舞蹈艺术中心老师授课。这不仅吸引附近居民纷纷来学,而且为闽侯县青橄榄舞蹈队源源不断输送了人才,每年参加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

“这是我们创新探索‘场所换服务’模式后的收获。”闽侯县文化馆馆长林琳说,馆里用闲置舞蹈排练厅的使用权,与蒲公英舞蹈艺术中心置换公共文化服务,“除公益培训外,更大的收获是全年免费的舞蹈演出,无论是在县城礼堂还是乡下广场,群众都能欣赏到舞蹈艺术”。

公共文化空间从“沉睡”到人气十足,正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基层群众带来高质量、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群众需求日益广泛和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配置、供给数量、队伍建设等方面难以跟上变化速度,文化机构自身已经“力不从心”。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15年起,福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探索建立多方参与机制,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痛点”建立制度保障。

多渠道投入,注入资金活水。全市募集社会资金超过8亿元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长乐区发动民营企业家、海外华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市场运作的“三三制”融资模式,建设和改造了一批覆盖城乡的文化基础设施,“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

牵手社会力量,服务更有质量。近年来,“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成为高雅艺术殿堂,芍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场所换服务”让公共文化场馆最大程度发挥效能……通过政府扶持、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