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僧妙语智言“任真超迈”
http://wmf.fjsen.com 2018-07-16 10:23:07 林怡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7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怡)福州的灵山秀水,古刹名寺,使有福之州呈万般空灵之气象,化育出众多的高僧通人。

赵朴初先生曾为武夷山天心禅寺题句说:“千言与万语,不如喝茶去。”“喝茶去”体现的正是“众生平等”“自然是道”的禅宗智慧,它平和、宽容、本真、鲜活,这也正是闽中历代高僧智慧和气度的集中体现。这种平和恢宏的气度,千百年来涵化提升着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气神。

名寺多高僧。由于王审知(862年—925年)父子的提倡,福州成为禅宗重镇。慧能法徒较早入闽者,今可考的有南岳怀让(677年—744年)和青原行思(?—740年)两支。南岳怀让的高足马祖道一(四川广汉人)于天宝年间入闽,在建阳传法,是至今为止有据可考的慧能南禅传入福建的开端。道一的高足有福州人百丈怀海(720年—814年)和智常法师。

百丈怀海俗姓王,福州长乐人,他对我国禅宗的创造性贡献在于他制定了百丈清规,即《禅门规式》,对僧人的日常生活和职责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如坚持众生平等,大小和尚不分高下,同住僧堂,同睡长连床;不设佛殿,唯树法堂;提倡集体耕作的劳动制度,力主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他的传世名言。

他在80多岁高龄之年还亲自耕作,弟子们怕他过于辛苦,就把他的劳动工具藏了起来,他找不到工具,坚决不吃饭,说:“我怎么可以让别人为我劳动,坐等待食呢?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传遍全国,对佛教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不但体现了怀海对劳动的尊重,而且反映了他对生命价值的精到认识:生命的价值体现在自觉的“付出”之中,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怀海在未出家的幼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悟性。传说他幼时随母亲到寺庙拜佛,指着佛像问:“这是什么?”母亲说:“这是佛。”他说:“原来佛的模样和人没有两样,我长大后也要做佛。”充分体现了他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

他后来住持江西百丈山时,福清人希运成了他的高足。一天,怀海对弟子们说:“佛法不是小事。我过去被马祖大师大喝一声,以至耳聋三天。”在座的希运听了非常惊讶,不由自主地伸长了舌头。怀海就问他:“你以后莫非要继承马祖的衣钵吗?”希运说:“不。今天因您的教诲,我才知道马祖大师的机巧,但我还没有识透马祖大师。我如果做了马祖大师的法嗣,就会后继无人了。”怀海听了赞许道:“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在他看来,个体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非常重要,他反对偶像崇拜,提倡突破、超越先师,认为优秀的弟子不能只会固守继承师法,应该敢于超越自己的老师,有所创新和突破。

怀海还有一弟子神赞。神赞年少时就出家福州大中寺,后来外出云游时遇见怀海,受怀海指点后顿然开悟,回到大中寺。一天,寺内的老和尚靠窗诵读佛经,一只蜜蜂想飞出去,扑扑地往纸窗上乱撞,神赞正好看见了,就说:“外面的世界这么广阔,却不肯出来,偏要拼命钻别人的旧纸!”说完,念一首偈子:“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故纸,这里一语双关,既指纸窗,又指流传下来的佛经。慧能开创的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反对僧徒皓首穷经,囿于陈说,无所创见。神赞因怀海的点拨,明白了修行者应具有独立创新的精神,所以才批评老和尚像蜜蜂一样“钻故纸”。

老和尚听了神赞的偈语,顿然开悟,鸣钟击鼓,召集寺僧,宣布让位给神赞。从百丈怀海、希运和神赞以及大中寺老和尚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福州高僧鲜活的生命创造力和恢宏的胸襟气度。

禅宗还提倡奉献牺牲的精神。传说希运禅师在云游天台山的路上遇见一个和尚,就结伴同行。途经一条溪流时,溪水暴涨,和尚对希运说:“我们还是趁早渡过去吧。”希运说:“老兄,你要渡就自己渡吧。”和尚果真提起袈裟涉水渡溪,边渡边回头说:“快渡过来,快渡过来。”希运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得了吧,你这个自了汉。早知如此,我会敲断你的腿。”和尚听了哈哈大笑,隔岸叹道,“佩服,佩服。你真是大乘法器,我辈不如你”。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两大系,它们的区别之一在于:大乘强调修行者要有度人的胸怀,先度人,后度己,在度人中度己,就是要具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概;而小乘则只求自度,只求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了脱自己的生死。在希运看来,那个和尚就是只顾自度的“自了汉”,所以批评了他。希运身上体现出“普度众生”的佛学涵养和奉献精神,这正是大乘禅宗得以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和乐于皈依的重要原因。

与百丈怀海同是马祖道一高足的还有智常法师。智常传法给福州人“芙蓉和尚”灵训,灵训的高足有雪峰义存(822年—908年)等人。义存本来是青原行思法系的第六代传人,他博采多师,兼袭南岳法系。他俗姓曾,南安人,和百丈怀海的另一弟子大安禅师(793年—883年,俗姓陈,福清人,又称为懒安)是好朋友。义存住持雪峰寺,大安住持西禅寺,时常机锋相接。大安从怀海那里受教,领悟到佛性就在每个人的自心中,只要自身胸襟坦荡,率性自然,就是领悟佛的真谛了。

有一天,义存从山上捡到一段木头,形象酷似一条蛇,就在木头背面题上“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八个字,派人送给大安。大安见了,说“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批评义存用刀笔在木头上刻题八个字是多此一举,自然本色的心性了无挂碍,无需人为的题刻表白。

大安和义存彼此虚怀论道,他们任真超迈通脱的智慧吸引了天下僧徒,当时“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召”。他们的法系覆盖广达半个中国和东南亚。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