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建共享
http://wmf.fjsen.com 2018-06-26 17:41:15 来源:文明风

小水门公园 (黄小杭 摄)

文明风6月26日讯 水绕城,城依山,山傍水,青山如黛,绿水迢迢……一幅连绵的山水画卷诠释了南平市绿水青山的生态美景。

2014年5月,南平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创建为期3年。以此为契机,南平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通过系统治理、工程建设、机制创新、特色培育和示范引领,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省战略的良好契机,从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五大方面持续推进试点建设,不断探索具有南平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初步建立起山、水、绿、城与人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以水为魂 守护源头活水

南平市位于闽江流域上游,境内主要河流有闽江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以及闽江干流,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4条。河流沿山谷发育,构成溪河众多、径流量大、流域面广的树状水系。

“闽北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洪水抗争的历史。”南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一批具备防洪、供水、灌溉等综合性功能的中小型水库工程,增加区域蓄水调水功能,增强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

随着一批重点水利骨干工程的建成,南平市防洪排涝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上调下防、库堤结合、疏挡并举、滞泄并重”的综合防洪安全体系,平稳度过了多次强台风、强降雨危机,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治水不仅要保障城市安全,让水扮靓城市更是治水的重要目的。“如何‘软化’原来生硬的防洪堤,成为困扰我们的难题。”这位负责人说,破解的方向就是河流治理从“工程治水”转向“生态治水”,从传统的治水思路侧重于加高加强堤防转变为增大闽江及支流本身承载洪水的容量,给河流多一些空间,将过去因水利工程从河川廊道夺得的空间还给河流,提高河岸、河堤、河床本身所具备的滞洪能力,并增加地下水补注的机会,同时提供给野生动植物更多的空间。

南平生态有口皆碑,去年全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9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4微克每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1%,优于欧盟标准;森林覆盖率77.35%,比全省平均高12.04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境内主要水系闽江干流、富屯溪、建溪等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其中Ⅰ—Ⅱ类水比例92.6%。

醉美云谷 (林忠 摄)

这份亮丽的成绩单,靠的是南平绿色发展的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南平市领导介绍,全市累计拆除养殖场11445家,削减生猪401.77万头,重点区域延平区原有20条劣V类小流域全部消除,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

同时,南平市还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做好“加减乘除”法,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加法”,就是持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控,控制林木采伐,推进造林绿化,实施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等工程,不断巩固提升南平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35%,居全省第二;森林蓄积量达1.62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

“减法”,就是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把项目准入关和排放总量关,严控矿产资源开发,明确提出采矿权到期不再续批、新的采矿权原则上不审批,逐步淘汰小木材加工等企业,从源头上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的减量化。近年来,南平市关停了一大批影响生态环境的矿山和小木材加工企业,否决了100多个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和环保要求的项目。

“乘法”,就是积极推进国家示范试点建设,研究用好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及交易政策,开发低碳金融产品,推广绿色信贷,探索建立生态银行,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放大生态资本效应。

“除法”,就是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水土流失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以及严控化肥施用量,农村万人保洁机制在全省推广。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监测评价全部达标。武夷山市、光泽县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重点县。

以水为脉 探索发展新路

曾建业老人家在光泽县城的北溪边上,他每天睁眼就三件事:看门口的食杂店、在店门口挂新到的报纸、清扫和拾捡门口600米水泥路上的垃圾。曾大爷说,全国都在搞“河长制”,县里又出台了绿水补偿考核制。水绿靠两岸和上游干净,守住了门前的垃圾秽物不下河,也算为绿水尽了一份责。

“光泽县地处闽江富屯溪源头,建立的绿水维护补偿考核机制就是把优良水质这个‘接力棒’交给下游县市。”光泽县水利局局长陈正文表示,护水有奖赏,既把全县各乡镇、村保护河道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又让各建制村通过保护河道增加集体收入,更重要的是使光泽实现水清岸绿目标有了具体抓手,等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变成政绩。

试点三年来,南平市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不仅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绿水维护补偿考核、美丽乡村建设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助力水生态文明长效有序推进,而且落实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河长制”实施方案,创新流域保护管理机制,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严格河岸生态地保护,提升河湖健康管理能力。

此外,南平因时而新,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全国首个国家储备林精准提升PPP项目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南平经验,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在全省推广,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到位资金4.14亿元。

市水利局局长林飞表示,下一步,水利部门将强化落实以下措施:

——继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三条红线”控制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继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着力从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水生态、水文化和水资源管理五个体系谋项目、抓建设,确定140多项目标任务完成。

——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抓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重点县、重点乡镇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落实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

——继续推行“河长制”工作,建立并落实“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机制”,突出五个整治:治畜污、治污水、治采砂、治“四乱”、治黑臭水体,逐步构建“纵向协同、横向联动、网格化监管”的河流保护管理新机制。

以水为媒 营造人水和谐

南平市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如何通过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建设品位,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人水和谐的“水美城市”,成为市委市政府探索闽北新发展之路的重中之重。

傍晚,邵武市古山溪慢道上,健身市民络绎不绝;三公桥木廊内,老人小孩闲坐其间;城东花园里,青年男女相约于此……“原来这里的河道深浅不一,河岸杂草丛生,边坡倒满垃圾,大家都不喜欢到河边散步。”亲眼见证了这一段河畔改变的市民陶鉴梁说,现在的休闲广场干净整洁,三公桥长廊典雅精致,走在满眼皆绿的亲水平台和亲水栈道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山青水秀的美景,感觉非常好!

同时,武夷山市崇阳溪溪边,在新扩建的新丰街道的樟树公园,只见溪边有漫步道,有休息台,有自行车道,妇孺老幼皆有所乐,正在公园游玩的68岁吕六雅老人高兴地说:“我要为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点100个赞,在城里为我们建这么好的公园,我们一定要好好享受这个福利。”市民的满意感得益于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在城市建设方面找准突破口,提出建设城在水中、景在城中、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水美城市”。

南平市10个县(市、区)均依山傍水,都有一两条河流穿城而过,形成了优美的城市水生态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2017年,南平率先提出“水美城市”建设理念,将老城区改造提升跟新城建设融合发展,编制专项规划,采取“PPP”或“PPP+EPC”建设模式,推动12个“水美城市”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9亿元。国家水利部水规总院拟以南平市“水美城市”项目建设为标准,制定《“水美城市”建设规划导则》。

“如果说让市民们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水美城市’只是社会效益,那么周围房价、地价的上涨就是看得到的经济效益了。”华东院邵武市水美城市项目EPC总包常务经理宗徐健说,接下来以水为脉传承历史文化,将把闽北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分段设置节点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助推水系治理。

“水美城市”还是旅游业的新业态。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面对旅游业从传统消费到特色消费、品质消费的需求升级,南平旅游业不断进行供给侧改革,水美城市建设正是其中的大手笔。依托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将南平市优越的生态和清新的空气与特有的朱熹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相结合,构建起大武夷旅游经济圈,以世界双遗产、养生度假、生态旅游为三大品牌,发展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等特色旅游,将南平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建立起以中国式养生为特色的国际度假日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闽北日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