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张荣森 杨怡曼)去年3月以来,厦门市同安区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自上而下推动落实民俗日不宴请、红白喜事简办等措施,群众观念逐渐转变——如今,在同安,民俗日群众不再大摆酒席,办婚礼不再铺张浪费,葬礼普遍主张勤俭办丧,甚至有群众带头将小儿“满月酒”变成了“敬老节”……
这些移风易俗的新做法为群众大大减负,逐渐在该区深入人心,形成文明新风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同安区推进移风易俗共为群众节省开支约2亿元。
近期,在福建省纪委对全省十个移风易俗联系点进行的督查与评价中,厦门市同安区被列为“移风易俗做得好的地区”。此外,去年底同安区委托第三方机构,系统调查全区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满意率和支持率等情况,调查对象覆盖全区各镇、街、场,完成有效样本4151个,调查显示,群众对开展移风易俗知晓率为93.9%,对移风易俗工作支持率96.2%,对移风易俗工作满意率为96.2%。
民俗日不摆流水席 村民称真正大减负
18日,农历三月初三,正值同安区五显镇四林村邱厝里和梨仔林两个自然村一年一度的民俗日。在同安区推行移风易俗之前,每年这个日子总是村里车水马龙、“人气最足”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大大操办一番,在家门口搭帐篷摆桌椅,请上亲戚朋友大吃一顿,有的人家甚至从中午“热闹”到晚上,宾客“不醉不归”。
今年民俗日,临近午饭时间,走进村庄,一路上“我们封建日(民俗日)不宴请,欢迎平时多来坐坐”“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等横幅标语清晰醒目,也没有搭篷设宴的现象。
“去年开始我们就都没请客啦。”村民叶建军正悠闲地在家中泡茶,他家的厨房中只备下了几样家常菜。往年,碰上家乡民俗日,在厦门岛内工作的他总要提前两天回来准备宴客,他说:“现在不摆宴席了,至少能省下几千块钱,省钱又省力!”
村民黄六妹正忙着和村里的老姐妹们排练腰鼓表演,她说,以往“大宴宾客”最累的就是她们这些主妇了,村民间少不了互相攀比宴请的排场、菜色。移风易俗后,她们只需要准备简单的祭祀果品,不用像往年一样在家中忙着洗菜做饭,还能跳跳舞为民俗日增加气氛。
“请客吃饭至少都要花掉大半年的工资,现在这笔钱省下来了,可以用在小孩的教育上,去年我还坐游轮去菲律宾旅游了一趟呢!”黄六妹高兴地说。
“移风易俗后,民俗日是‘家里头静悄悄,外面热热闹闹’。”四林村老人协会副会长洪军印连连为村里的新气象叫好,他说,现在不仅民俗日取消了大操大办,村里的婚事、丧事也都简办了,村民间渐渐形成了好惯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引导监督两不误 破立并举树新风
“移风易俗工作关键是党委政府很重视,群众也很支持,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同安区文明办主任林拥护如是说。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安区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首先抓住了“关键少数”,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率先承诺,以上率下,同安区四套班子成员率先签订了《同安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移风易俗承诺书》,并出台文件,抓住“关键日子”堵陋习,抓住“关键环节”促规范,并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民俗日不办宴请为重点,明确统一上限标准。
同安区纪委还牵头区宣传部、文明办和民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基层移风易俗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并创新使用无人机暗访,利用媒体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等形成舆论压力、推进工作落实。目前,同安已对4个移风易俗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村(居)以及相关责任人在全区进行通报,强化警示作用。
据了解,近期同安还出台了移风易俗激励补助和举报奖励办法,坚持破立并举,用以奖代补办法,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居)将民俗日转化为各类慈善教育基金或举办文体活动,营造“支持慈善光荣,参与公益高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