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http://wmf.fjsen.com 2018-03-15 08:47:37 林爱玲 来源:东南网

六子登科 武名冠八闽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莆田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也是南拳发祥地和武术之乡。据史载,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徐铎、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留下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状元均来自同一个地方的美谈。宋神宗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至清光绪十一至廿一年(1885年—1895年),莆田连中5名武进士,仅华亭镇柳园村卓氏一门就有卓元川、卓元崧、卓元岗三兄弟榜上题名。柳园村自古人文鼎,清末,更是以卓氏一门的“五子登科”“六子科甲”名震八闽。而今,被誉为福建武举文化村的城厢区华亭镇埔柳柳园村内依然保留多处历史遗迹,见证着这段武科辉煌史。

“这是武进士家族沿袭到现在的古厝,‘五子登科’‘六子科甲’两块匾额一直挂在堂内。”柳园村主任卓玉应告诉记者,卓氏武进士的历史在村中流传已久,建制独特(大门开在侧角)的“五子登科”古厝已有上百年历史。

“六子科甲闽世族,千秋俎豆宋衣冠”,这是曾任清翰林院编修的莆籍文人张琴题写的一副对联,如今正镌刻在距离卓氏故居不远处的奋兴堂石梁上。当地老人会秘书长卓金秀告诉记者:“奋兴堂已经建了100余年,也叫仙师楼,这里曾是学武之人练武的地方。”

开创这一威名的,是卓奇英(1824年—1900年)。卓奇英自幼跟随其父亲卓彦苦练武艺,27岁时考中武举人,后回乡开办奋兴堂,专门培养子嗣、徒弟习武。数十年间,有几百位徒弟从这里学成出师,考中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

因卓彦自号达三,奋兴堂又名达三堂。步入大殿,一块“六子科甲”牌匾映入眼帘。这块牌匾是闽浙总督杨昌濬书写颁赐,表彰卓奇英8个儿子中3人考中武举人、3人考中武进士的罕见之举。卓氏后人卓元守介绍说,在“六子科甲”之前,杨昌濬还颁赐了一块“五子登科”,“当时卓家已有5人凭武艺考中功名,全省知名,所以总督先颁赐‘五子登科’,后来又中一人,所以再颁赐了‘六子科甲’”。

和文进士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样,考中武科功名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奋兴堂的偏殿,至今保留着六块练武用的“义勇石”,主要练习臂力。“义勇石”最重的一块180公斤、最轻的也有60公斤,石上还分别刻有“乌龙”“白龙”“飞燕”等字样,加以区分。此外,奋兴堂练武所用的弓、大刀同样重量惊人。据《清故云骑尉卓君暨元配陈安人墓志》记载:“(练武时)左挽劲弓十石以上,以测腕力;钢刀长一丈,重一百六十斤,回旋左右,胸背承之,以测腰力;石盾三百六十斤,手提之高与膝齐,以测臂力。”

穿越奋兴堂,走进柳园村后山,便可寻一条石砌的“跑马路”。清朝以铁骑得天下,所以武举考试中骑射是重要科目,“跑马路”就是学子们练习骑射的场所。100多年沧桑过去,虽然武举考试早已成为往事,而“跑马路”却依然存在,记录着当年奋英堂里的一个个勃勃英姿。

2017年3月埔柳村成立民俗记忆馆,以文献照片形式将柳园村武举文化做一面影像墙。“武举文化是柳园村独特的一个文化标签,应该让更多后人铭记。”卓玉应说。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