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福州的年味
http://wmf.fjsen.com 2018-02-08 08:49:19 树红霞 来源:东南网

从识谚语到了解闽都文化

汉代时,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这一天。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春节风俗首先与立春有关。春节时,农民往往有看征兆占卜年岁丰歉的习俗,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等谚语。”福州文化学者赵麟斌在其著的《福州民俗文化述略》一书中这样写道。

有关春节的谚语,多是民间集体创作、流传,最接地气,这些句子不仅在内容方面充满智慧、哲理,而且也体现了语言的韵律之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元宵但看初八灯”,这句民间谚语源自福州的一句老话。

已故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提出,按福州传统习俗,正月初八,是市民开始为亲友买灯、送灯的日子,标志着元宵佳节进入倒计时预热阶段,正月十五彩灯斗艳的情形在正月初八时便可一见端倪,所以对未来的预测,可以用这个谚语。

“‘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后’,这句谚语常用作预见美好的结局。”邱登辉说。

福州下渡尾有个书生叫刘景文, 晋京赴考经山东, 住进一家客栈。半夜忽闻一女子啼哭,得知乃苏州姑娘沈翠兰,陪母省亲不遇,盘缠耗尽,母又病故在客栈。刘景文解囊相助,施恩不图报,沈翠兰深受感动,愿以身相许,他以功名未就为由婉拒。两人遂结为兄妹。刘景文赴考成绩欠佳,题名无望。沈翠兰回苏州后被选入皇宫,不久成了爱妃。她把与刘景文结为兄妹的事奏明皇上,皇帝大为感动,朱批刘景文为今科状元。喜报很快送到福州刘景文的家。这天恰逢下渡尾迎神将结束,突然传来刘景文中榜的喜讯,为了庆贺,乡里重新召集迎神队伍,增加了高跷、台阁、陆地行舟等节目,并破例入城。一路观看迎神的人都高兴地说:“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后啊。”

特色食品裹着浓浓的乡愁

春节饮食习俗志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有过尾牙、办春酒、拗九粥等。

“福州上下杭地区自清代开始,从商业经营衍生出的春节民俗文化底蕴丰厚,有过尾牙、办春酒等习俗。” 邱登辉说。

尾牙节流行于闽台之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与东南沿海的土地神崇拜有关。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福州人的年,往往就是从腊月十六日过尾牙这天开始的。

办春酒,少不了福州特色的食肴春饼。春饼的做法是,在用面粉做的薄皮上铺油酥的苔菜,卷上炒熟的豆芽、韭菜、香干、肉丝、虾干等馅料,讲究的人家用油炸,叫炸春,酥香可口,有“春到财到”“春卷包财”之寓意,历来为上下杭商家津津乐道。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为拗九节,这是福州语系独有的传统节日,其习俗是吃拗九粥,来源于孝子“目连救母”的故事。这天清晨,民间各户以糯米煮粥,佐以花生、桂圆、红枣、荸荠、芝麻、红糖等,烹制成拗九粥,先献荐祖先,再孝敬父母,然后合家当早餐。以前,福州人还会在煮好的拗九粥中加上一个削好的荸荠,这个荸荠的头要留着,意思是多子多孙。

“近代以来,福州民间还将拗九与过九联系起来。福州俗信‘逢九必穷’,‘送九’者除送粥,还要同时送太平面。此节俗流传至今,并发展为孝敬节,很有意义。正如拗九节之歌《掼粥掼到厝门口》唱的那样,‘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瓢羹都是孝’。”邱登辉说,吃了拗九粥,才算年过完,家家户户烧了过年的花灯,放完积攒的鞭炮。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