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的古村落更有温度
http://wmf.fjsen.com 2018-01-05 11:18:59 伍晨晨 来源:长沙文明网

今年,北海公园首次开放漪澜堂建筑群,让文物发挥了其原本的公共价值;怀化市会同县高倚乡的一栋清代建筑“入驻”湖南省博物馆,最大限度还原和展示当地村民原生态的居住场景以及生活痕迹。以上两个事件,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心头一暖。在今天千篇一律的古建筑、高度商业化的“古镇”、“古寨”中,这两例事件无疑算是古建筑保护中的一股“清流”了。
  数据显示,15年来,我国有92万个古村落在中华大地消失,我们肉眼可见的是古村落的日渐消亡,我们为人字屋顶、飞檐斗拱这些具有最典型东方风格建筑的消失而震惊和痛心。但我们看不到的是古村落所承载的文明、祖先们日积月累的智慧已消失殆尽,这才是古村落消失的阵痛之后,留给我们难以抚平和修复的创伤。
  保护古村落,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冰冷的、毫无生气,只有“原来的配方”却失去了“原来的味道”的古村落。我们需要的是有故事、有人情味的古村落,我们要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是有温度的乡愁。
  什么是有人情味的古村落呢?如何给古村落、古建筑赋予生命,让它们“开口讲故事”呢?就拿清代古民居原貌搬进“新湘博”来说,不仅可以在建筑工艺上向参观者进行介绍,向社会展示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更该展示的是当地居民的民风、文化。“托物言志”,建筑搭台,文化唱戏,给每一个传统建筑、每一个古村落一点“烟火味”,才能让它们“活”起来。古村落、古建筑“活”起来了,“原住民”们的情感和温度自然而言就衍生出来了,人们在参观建筑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传承了乡愁,我们所追求的“有温度的乡愁”,也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匠人”的“匠”字,觉得这个字蕴含的是技术、灵感、艺术和感情的结合,“空壳”古建筑,“空心”古村落是死的,做的只是表面功夫,只能称之为“技术”,不足以称其为“艺术”或是“匠心”。让古村落有故事,讲好古村落的故事,需要的是文化情感的融入,而有温度的乡愁,需要民族精神的渗透。
  要想让传统建筑、古村落在新时代屹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发声、起舞,承载着浓浓乡愁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走下去,原有的精神文化是原动力。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