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 探访千年古镇的"非遗"印记
http://wmf.fjsen.com 2017-12-04 10:06:56 欧碧仙 来源:莆田文明网

  沟边“九鲤灯舞”在民间表演。

千年古镇,孕育多彩“非遗”

11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黄石镇旧街道中段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石文庙,72岁的黄石镇老体协主席林文读与几位“非遗”传承人,一早就带着厚厚的黄石“非遗”档案来到这里。

“2005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这之后,省、市、县级也相继发布了‘非遗’名录。黄石镇的‘非遗’普查、挖掘和申报,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林文读将“打捞”黄石“非遗”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2005年之前,‘非遗’还是一个陌生而拗口的概念。所谓的‘非遗’项目,长期以原生态的形式散落在民间,所以要挖掘原汁原味的‘非遗’,只能深入田野乡间。”林文读告诉记者,2005年,他受委托组织开展黄石镇“非遗”普查、挖掘和申报工作。当时,通过各个村居老协会以及百姓的积极参与、配合,一共收集到涉及信俗、传说、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10多个门类共1000多项“非遗”碎片,通过整理、归类,最终整合出了300多项黄石“非遗”档案。

同年,沟边村的“九鲤灯舞”和惠洋村的“惠洋十音”开始申报省级“非遗”,并于2008年6月分别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从“打捞”黄石“非遗”文化到坐拥两个“国字号”,黄石丰厚多彩的“非遗”印记开始闪光,被列入省、市、区级的“非遗”项目越来越多。

“黄石能够拥有这么多不同级别的‘非遗’,和她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紧密的联系。”林文读介绍道,黄石古称水南,历史上,这里水路脉络发达,是莆田自古以来的三大重镇之一,经济、文化繁荣。

“黄石历史上造就了许多封妃拜相的著名人物,比如唐朝有一代名妃‘江梅妃’,不仅深受唐明皇喜爱,更被誉为‘福建第一位女诗人’;明代是黄石的鼎盛时期,单黄石四大名乡清江、横塘、定庄、沙堤,中进士为官者就有数百人;全镇还有各种宫庙、寺院、祠堂、书院、古民居等文物、古迹近600处。”林文读说,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为黄石孕育了丰厚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

“尤其是‘江梅妃’,可以说,她对黄石乃至整个莆田的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林文读介绍道,“江梅妃”名江采苹,出生于黄石镇江东村,因为酷爱梅花,被唐明皇封为“梅妃”。“梅妃”位居皇妃,却心系百姓,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比如唐明皇特赐一班梨园戏班给莆田,于是唐代宫廷教坊歌舞传播到莆田,从此莆田才有了地方戏,这个梨园戏班就是莆仙戏的前身,对莆仙音乐、舞蹈、信俗、民俗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林文读细数黄石“非遗”档案里与这位“江梅妃”有关的项目:“比如‘惠洋十音’‘江梅妃传说’‘江梅妃信仰习俗’‘木偶戏’等等,都与‘江梅妃’有很深的渊源。”

而从黄石走出去的众多进士、为官者,辞官后归隐黄石,也将丰富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带回黄石,并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融合,形成了黄石独特的“非遗”印记。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