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湖里区创新“1322”垃圾分类工作法 点亮绿色生活
http://wmf.fjsen.com 2017-12-01 15:40:27 来源:厦门文明网

  殿前街道的“绿翔妈妈”志愿队,将垃圾分类宣传融入舞蹈中。

  小朋友在“一米菜园”感受生命的成长。

居民自觉把垃圾分类装袋投入四色垃圾桶,孩子们唱着“三字经”口诀,在“一米菜园”里忙碌着……这是禾山街道禾山社区联发欣悦园小区的日常光景。11月30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的与会代表走进这里,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而在五缘学村,湖里区老师“每周一问”学生家庭垃圾分类情况的做法,也获得了一致好评,大家都说要把这样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

今年5月,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率先全市全面推广垃圾分类,该区百万居民行动起来,一齐动手为城市减负。“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环节都做细做实,真正让垃圾分类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湖里区相关负责人说,半年时间里,湖里区组建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抽调精兵强将专注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他们以钉钉子的精神,探索研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工作法,同时将一线工作法与明察暗访相结合,紧盯每个环节,深入到每个社区、每个小区进行检查督促,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湖里区还鼓励街道、社区、小区、学校甚至每个居民拼创意、比实用,激发出一箩筐的金点子、小妙招,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当然,正是广大居民的共同参与、共同缔造,让湖里区这座高颜值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更加绿色、美丽。

多元宣传

线上线下形成宣传矩阵

群众自创垃圾分类小品

“蓝绿红黄分得清,文明创建在提升。只要垃圾不落地,我们的社区会更美丽!”伴随着清脆的快板节奏,一连串朗朗上口的台词,台下的听众听得聚精会神,掌声此起彼伏。看到观众们高涨的热情,来自江头街道祥店社区祥梦艺术团的表演者们更起劲了。《社区风尚》《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些紧紧围绕垃圾分类主题编成的节目,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更将分类知识送进了社区居民的心中。

场景转换到湖里街道,和通社区半山林海二期小区那几块“会说话”的宣传栏,已经是居民们“熟悉的朋友”了。宣传栏下方摆放着四色分类垃圾桶,如果距离5米开外,它只会静静地站在那儿,一旦有人靠近,它就会发出温柔的声音,播放垃圾分类的提示语音。“感觉就像是一位不用休息的督导员!”半山林海二期的居民听到语音的时候,都会仔细检查手中的垃圾袋,看看自己有没有放错垃圾。

让垃圾分类知识“广而告之”、真正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创新多元的宣传方式是起点。为了做到“入脑入心”,湖里区积极鼓励街道、社区、小区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宣传工作方法。在殿前街道长乐社区翔鹭花城三期小区,“绿翔妈妈”志愿队将垃圾分类宣传融入小品、戏曲、打击乐等文艺表演中,连小区广场舞爱好者都在他们的动员下,成了分类的“忠实粉丝”;联发欣悦园小区则设立“小区环保讲堂”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设计简单易懂的课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如今,在湖里区,多角度、立体化、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宣传矩阵已经形成。这个过程中,湖里区特别注重宣传内容的“内涵统一”,统一口号、统一logo、统一文本,让多样的宣传方式有底气、有内容。开展“线上线下征集室内垃圾桶选型意见”、“垃圾分类知识答题送流量”、垃圾分类相关从业人员专项培训等系列活动,让垃圾分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

精细督导

精心培育系统培训

打造全能型督导队伍

蔡妙远是湖里街道的垃圾分类管理员,用他自己的话说,“督导员督导居民,我督导督导员。”在湖里街道划分的几个片区中,蔡妙远负责康乐片区。督导员就位的时间是早上7时,而他6时就到了,提前1小时开始对片区进行巡查。晚上,他又延后2小时下班,检查并汇总当天的巡查情况。

而在禾山街道,每一名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和业委会成员,都很明确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归功于督导员细致耐心的监督巡查。督导员每天对居民投放垃圾情况进行现场督导、开袋检查,对分类好的居民给予积分登记,对没分好或不配合的居民实行精准入户指导,垃圾分类率有了显著提升。

如果说多元化的宣传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督导员的现场指导,就是垃圾分类推广的关键所在。湖里区的1500名垃圾分类专职督导员,几乎都遵循这样的工作规律:白天,他们早早就位,在分类垃圾桶旁监督每袋垃圾的情况;晚上,他们入户宣传,上门讲解分类知识。面对分类前期部分居民的不理解,他们展现出的是耐心,面对类型细致的分类情况,他们则表现出了细心。

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能吃苦的督导员队伍,自然离不开系统的培育。湖里区注重通过培训强化宣传效果,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系统培训,实现“每300户配备1名督导员”的目标。层层组织督导员业务培训,确保在岗尽职尽责,为湖里区垃圾分类的全面向好、全民参与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同参与

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掀起全民动手分类热潮

江头街道裕发花园小区的居民们,喜欢围在一台“神秘”的机器前,拿出智能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过了一会儿,几张二维码贴纸被打印出来,他们赶紧拿上收好,有的则顺手贴到了垃圾袋上。原来,这正是江头街道参与研发的“绿色钱包”垃圾分类管理系统。通过“绿色钱包”,每名居民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还能获得一定的积分来兑换礼品。

而在不远处的后埔社区,“房东责任制”成了“城中村”推广垃圾分类,激发居民热情的独特新方法。通过社区牵头,组织房东、二房东等,先对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宣传。随后,在街道和社区的监督下,这些房东摇身一变,成为新的督导员志愿者。他们负责对各自范围内的租户进行监督,并为督导员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支持。

真正的垃圾分类,不是自上而下的动员,而是实实在在的全民参与。湖里区各街道、各社区创新理念、创新方式,鼓励全民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在禾山社区东海山庄小区,热心居民学习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购置了不同的垃圾桶,并指导家人进行分类。邻里之间串门聊天的时候,他们就主动提起垃圾分类,随时随地进行宣传。而在翔鹭花城三期小区,一支由70多名热心主妇参与的“绿翔妈妈”志愿服务队,个个都是垃圾分类的行家里手,进行问卷调查、宣传分类知识、发放积分卡,哪怕忙到深夜,也是干劲十足。

此时此刻,35000多名志愿者,正在湖里区的各个小区忙碌,为垃圾分类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来自群众,又将先进的理念扩散到身边的居民中,将垃圾分类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

回收转运

绘制“转运地图”

回收车定点定时停靠小区

“快到时间了,大家把桶搬出来,配合转运车!”早上8时30分,湖里街道南山路上,几辆垃圾转运车依次驶过。车辆每经过一个小区,督导员和志愿者就将垃圾桶推出来,迅速装进对应的转运车。几分钟后,转运车驶向下一个小区,刚才还很热闹的小区门口一下子恢复了平静。

事实上,为了让居民认真分类投放的垃圾有效转运、防止二次污染,湖里区引入国企承担转运工作,精心绘制“转运地图”,逐步建立起了“公交站点”式收运模式。每天早上,每条线路定点定时出发,就像公交车一样停靠在途经的小区。沿途小区的督导员可以根据计划时间推出垃圾桶配合转运,避免了“满街垃圾桶”和“转运车堵门”的情况。

那些难以放在桶里的大件垃圾去了哪里呢?在湖里钟宅清洁楼旁的厦门首座大件垃圾处理厂,“主角”是一台大功率的破碎机。转运车将大件垃圾运到厂区后,由工作人员将大件垃圾分批次放上运输带,运输带再把垃圾送入破碎机进行破碎。这套设备每小时可以处理60立方米的大件垃圾,日处理量在100吨左右,是大件垃圾的“好去处”。

更让湖里区居民津津乐道的是,各自街道、社区因地制宜自创了垃圾环保回收模式。禾山社区以联发欣悦园为试点,在小区的空余场地开设名为“一米菜园”的小种植园。这些小菜园由党员居民认领,使用环保方式进行种植、培育,可以让大家在劳动中感受到绿色能量的流转。而在殿前街道,党员带动居民一起动手,收集小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餐前厨余垃圾,制作成绿色环保的酵素,餐后的剩菜剩饭则成了肥料,可供给小区绿化;他们还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引进“废品大叔”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投放,实现垃圾减量。

“1322”工作法

湖里区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法,使垃圾分类工作成为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1——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架构

设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区城管委),区委书记担任主任,构建作为区四套班子“一把手”工程的“大城管”格局,并将垃圾分类列为区城管委的核心工作,明确责任清单,建立区、街、社区三级联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

3——执法、宣传、教育三管齐下

严格执法,明确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对不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行为进行严管严罚;坚持广泛发动与重点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全方位发动社会参与;通过邀请专家进校讲座、征文比赛、环保志愿者等活动,强化师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要求老师“每周一问”学生家庭分类情况,并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

2——发挥企业、物业“双业”作用

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湖里建发城建集团和厦门市环境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担辖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的转运任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动员培训,采取物业资质评定推荐加分、“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物业切实履行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

2——推行垃圾分类“双四分”

坚持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并以“四分类”标准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同时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厦门日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