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同安梧侣社区书院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检阅,这是新闻大篷车进社区书院的第十二站。至此,新闻大篷车进社区书院活动画上圆满句点。
从7月3日起,历时两个多月,由市委文明办、市缔造办、市总工会、市文广新局、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新闻大篷车进社区书院”活动先后走进全市6个区的12家代表性社区书院,看亮点、送服务、征集居民对书院发展的意见建议。
跟随着大篷车的探访脚步、观摩点评团的精辟点评以及本报记者深入“走转改”的笔触,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社区书院跃然纸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留住乡愁的天竺书院,因地制宜的禾欣书院,厚德崇学的凤山书院,打造旗舰店的嘉莲街道社区书院……
社区书院——这个厦门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载体,再度成为热词,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书院的规范、有序、持续发展,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及思考。
发掘亮点
凝聚群众智慧 社区书院建设焕发活力
厦门的社区书院建设启动于2015年6月,实际运行一年多来,已建成1家市级社区书院总部,6个区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25家市级试点社区书院,初步探索形成一套基本的课程体系、信息服务系统和运行管理模式。
此次新闻大篷车开进的12家社区书院,便是从25家试点中遴选出来的。跟随大篷车走进各家书院的,有市、区缔造办和文明办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高校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不同社区书院代表组成的点评团。每一站的活动,都让点评团对社区书院建设的创新性、所蕴含的活力有新的发现。
为破解书院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各书院凝智聚力各有妙招。
●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管理机制,让书院持续发展?
康城社区书院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社工机构负责社区书院的日常运行,并协助书院理事会做好日常管理,使得书院的运行井井有条。前埔北社区书院提出了“参与式治理”,为居民提供自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的平台,推动社区组织自治。滨安社区书院实施社区书院、社会组织、社工“三社互动”模式,解决了人力、智力、影响力的问题。
●如何调动大家积极参与的热情,培育共同精神?
禾欣社区书院因地制宜设置流动课堂,打造“五分钟学习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充电,还特别将课堂搬进辖区内的企业,让企业员工也融入学习队伍。嘉莲街道社区书院搭建“民主议事堂”,通过议事解决老旧小区提升中的停车、绿化、管理等问题,拓展了共管自治内涵。金安社区书院则积极探索志愿者与书院学员的相互融合、双向服务,通过“金哥安妹”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带动,激发居民的参与和奉献热情。何厝社区书院的老古厝引入互联网+,传播新文化,将新老何厝人聚拢到了一起。
●如何让课程设置更符合民需,更具吸引力?
各社区书院通过征求居民意见,盘活社区资源,让课堂生动起来。海兴社区书院,充分发挥台胞的作用,做足了“台味”,由台湾老师主讲的系列课程,为居民带来新鲜理念。莲花社区书院定期对农民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健康生活等教育培训。天竺社区书院突出家风家训,传承乡土文化;凤山社区书院开设闽南习俗课,开展闽南童玩展示活动,让社区居民更有家的归属感,同时绵延了闽南文化。
做好顶层设计,开挖基层潜力,凝聚群众智慧,让社区书院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大篷车进书院中,市缔造办同时对12家社区书院的1200名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创建社区书院满意或较满意的人群高达98%,有空常去和每天都去社区书院的人群占75.7%。
延伸服务
为书院送资源 为居民提供展示平台
随着新闻大篷车的行程,市总工会首次将 “2017厦门职工春晚海选”活动开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搭建起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纷纷登台表演。其中,不少精彩的节目,就是居民从社区书院里学得的。
此次活动中,市总工会还为12家社区书院授予“职工书屋”的牌匾,并为每家书院赠送价值1万元的图书。现场还开展以送法律、送文化、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六大社区服务系列活动,包括劳模医疗专家义诊、办理工会会员服务卡、为社区困难职工子女申办金秋助学补助金等项目,受到居民热捧。
主办方表示,这是联合各部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支持社区书院建设,使书院真正成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社区教育服务平台的有益尝试。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参与大篷车活动,将对职工的服务延伸进社区,延伸到8小时工作之间之外,是拓展延伸工会工作领域,创新工会参与社区工作的新举措,让职工有更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点评切磋
查摆寻找不足 交流促进提升
从炎夏到金秋,新闻大篷车开进12家社区书院。对书院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检阅,更是一次提升。
观摩点评团里来自全市25个试点书院的代表全程参与,他们是看得最仔细,听得最认真且发问最多的一群人。对于别的书院的创新做法,他们不但频频记录,还认真拍录相关图文资料,带回去好好研究。边看边学边提升,点评团的人都能感受到,越是大篷车后面走进的书院,在前面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改进的基础上,越难找到明显的不足。
对于受检阅的书院,点评团的点评,那也是内行看门道,句句点到位,让他们受益匪浅。
本报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参与了整场活动的策划、发起,并全程跟踪报道了整个行程。记者们随着大篷车深入基层,践行“走转改”,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写出了一批接地气有思想的文章,吸引更多的人熟悉、爱上社区书院。
同时,通过一场场现场座谈讨论,对于社区书院接下去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点评团也给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点评团认为,社区书院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发网上在线学习、手机App等功能,实现书院和网络平台相融合,提高书院教学的时效性和覆盖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书院组织架构模式、理事会管理、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社工团队等方面的调研论证和探索完善。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对书院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传播正能量,推进社区书院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对社区书院“建、管、用”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机制,逐步向全市推广,建设更多各具特色亮点的社区书院。
大篷车进社区书院活动暂告段落了,但社区书院探索实践的步伐并未止步。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指导,有各界的支持参与,社区书院——这块扎根基层富有活力的思想文化阵地,正在成为居民共同学习成长、民主协商议事、培育公共精神的平台,成为厦门社会治理创新的响亮品牌。(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9-08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词
- 2016-09-08文明创建要在细节做文章
- 2016-09-08通泰街道西门社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倡导安全文明出行
- 2016-09-08“小善行”传递文明“大义举”
- 2016-09-08文明与法治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