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村大景
石桥村古树“红花香椿”要八九个成年人才合抱得过来。
永安楼前溪水流淌。
东南网7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通讯员郭碧燕文\图)
在南靖县书洋镇的大山深处,蛰伏着一座古村落——石桥村。翻过村里的后山,便是久负盛名的永定土楼群。名声在外的云水谣景区,距石桥也不过2公里。石桥村,同样底蕴深厚。数百年间,石桥先民在这里,因地制宜地修建了规模宏大而又别具一格的客家土楼群。只是,它们始终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
2008年,石桥村土楼群未能搭上土楼申遗的顺风车,错过了声名鹊起的机会。更遗憾的是,因为缺乏修缮资金,几度风雨的石桥土楼逐渐陷入破败,甚至沦为危楼。为此,从大山走出去的石桥乡贤,开始抱团取暖,共同参与土楼抢救计划。他们试图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寻求村庄自救,为土楼的更新与保护注入更多动力。
深山里的土楼奇景
石桥村的名字,源自一段古老的民间传说。三团溪穿流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溪流中游处,横跨着一块天然石桥。相传,石桥底下住着兴风作浪的泥鳅精。雷神奉命下凡除妖。泥鳅精被击毙的同时,石桥也被击断。自此,百姓将此地命名为石桥村。
我们从传说开始的地方,溯流而上,探访密布在三团溪两岸的石桥土楼。
600多年前,以打铁糊口的张姓客家人念三郎公,从广东省大浦县,漂泊至此。张氏后裔因山就势,邻溪建起土楼聚落。1981年,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土楼研究专家黄汉民,第一次发现石桥村土楼群时,曾感慨道:“在这个宗族聚落的土楼村落中,人、建筑和环境高度和谐。”
沿溪而建的交椅楼正是和谐的体现。所谓交椅楼,即土楼沿着溪边的陡峭山坡顺势而建,前低后高,两边稍高,远观形似交椅。石桥村山多地少,选址溪边坡地,既能减少良田占用,又能巧妙避免水患。
长源楼、振德楼、昭德楼等都是交椅楼的代表。长源楼坐西朝东,面河而建。建造伊始,需从河床起建一道长46米、宽14米的房基。300多年间,长源楼历经数千次地震与数百次洪水袭击,楼基丝毫未走样。
长源楼的对岸,坐落着一座始建于明朝末年的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永安楼。石桥村村支书张年进说,它是南靖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土楼。由于缺乏建筑经验,永安楼建造时并未砌筑石基。加上地势较低,夏季水患时常遭侵蚀。直到清末,后人才用河卵石粘石灰,在墙角加固约70厘米高。晚清时,张之洞曾在此居住讲学3个多月。如今,永安楼的大门楹联上,依稀还可以分辨出其留下的笔迹。
来到石桥村,不能不提的,是石桥人引以为豪的顺裕楼。不久前,顺裕楼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房间数最多的圆土楼”。这座气势恢宏的土楼,共有内外两圈。其中,外圈共5层,每层72个开间,加上楼门房间,共369个房间。1935年,石桥保长张启根从南洋经商回乡,发动乡亲开建顺裕楼。因为工程庞大,资金短缺,张启根二度下南洋赚外快。历经10年,顺裕楼才得以完工。最多时,楼里住着近百户房客。
“石桥村土楼群规模庞大,世代建造的土楼经历了由方到圆,再到‘一’字形小型夯土住宅的变化过程。”张年进说,最多时,全
村有40多座土楼。遗憾的是,清末太平军侵入时,不少历史悠久的土楼毁于一旦。如今,长篮自然村的残垣断壁,还记录着这段历史。在那场浩劫中,长篮楼被烧得只剩一半,前院建筑全毁。
拯救土楼危机
顺裕楼的大门口,张贴着一纸募捐公告:“提议各位进入土楼观光者,每人捐资10元以上,作为修缮之用。”石桥村村长张志龙表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维修资金少,顺裕楼的土楼厅堂、大小门顶、楼梯等常年漏雨。为了保住顺裕楼,从2012年开始,村里出此“下策”,募集资金。
顺裕楼的境遇还不算最差。张志龙说,几年来,十数座土楼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仅存的20余座土楼,也面临着屋顶漏雨、墙体脱落等问题。长源楼旁的一座交椅楼,曾是村里的学堂。如今,它早已废弃,东面的墙体坍塌了一半。
黄汉民同样为石桥土楼的现状感到痛心。在《福建土楼》一书中,他如此描述:“新建的白瓷砖贴面楼房,色彩刺眼,与原有的土楼村落极不协调;老土楼又面临着人去楼空逐渐破败的命运。”黄汉民说,隐匿深山的石桥村不为外人所知,只有少数美术院校的师生,每年前来写生。
资金短缺,是土楼危机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据张进年的估计,要全面翻修石桥土楼群,需要上千万元的资金。依靠薄弱的村财,显然难以为继。“石桥村没有村办企业,从山地承包得到的收入一年不过几千元。”张年进说,早年,石桥村民开荒种果,尚能创收。近年来,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村里的常住人口仅300多人,村民年均收入不足万元。
为此,张年进时常为石桥土楼群未进入申遗名单,而扼腕痛惜。如今,不远之外的田螺坑土楼群、怀远楼等世遗点,游客纷至沓来、地方政府视若珍宝。而没有“世遗”护身的石桥土楼,难以从财政获取充足的资金,用于土楼维护。
早在2003年,石桥村便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当地政府对古村落保护作出了规定。但因为缺少真金白银,政策落实起来困难重重。据悉,目前石桥村土楼群中,仅有长源楼与顺裕楼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正因如此,石桥村才出现了上述募捐维修土楼的场景。4年间,顺裕楼的住户 利用
募集而来的近万元善款,翻修了楼坪、院落、楼梯等部位。此外,昭德楼也已成功筹措了5万多元资金,完成了简单的修复工作。但对于更多的土楼,危机并未解除。
乡贤聚力旅游自救
面对土楼危机,石桥乡贤开始考虑如何自救。他们选择的路径是旅游开发。
张财海是石桥厦门同乡会的会长。18岁那年,他走出顺裕楼,赴厦门闯荡。两年前,在张财海的牵头下,石桥乡贤共同发起土楼群抢救计划。今年年初,福建省石桥顺裕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目前,这家公司正面向全体村民进行首轮募资。根据募资方案,每股1元,村民可自愿入股成为股东。其中,出资2万元以上的村民,将直接成为公司首届董事会成员,参与未来公司决策。当前,募资规模已超过百万元。
“不少地方由政府或外来企业主导投资,村民从旅游开发中分享到的利益有限。”张财海认为,村民入股可提高其在土楼旅游开发中的主动权,让经济薄弱的石桥村民从中创收。更重要的是,企业化运作,能为石桥土楼保护与更新,注入更多动力。
按照计划,顺裕公司将首先修复危机重重的土楼,并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从而改变以往杂草丛生,卫生脏乱差的局面。同时,公司将利用村里空置的旧小学楼房,建立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未来,他们还将整合村中的土楼、古树、原始森林、有涉台渊源的民主公王信仰、土楼话梅制作工艺等资源,形成串连成线的旅游路线。实际上,顺裕楼获基尼斯认定,正来自顺裕公司小试牛刀,进行旅游营销的成果。
光靠村民投资,旅游开发难以做大。因此,当地打算引入社会上成熟的旅游运作公司,与顺裕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但张进年强调,他更希望石桥村成为一个原生态的旅游胜地,而非为商业所累,失去原汁原味。
“不少地方的土楼过度开发,商业味过重。”张年进举例说,在有些土楼景区,水泥马路修进了土楼村落,白瓷砖贴面的土楼宾馆建在村中,无数商店围绕土楼,土楼的“土味”被商业味所取而代之,“即使招商进来,也要设立门槛,不能让石桥土楼重蹈覆辙,变开发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