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土楼奇景
石桥村的名字,源自一段古老的民间传说。三团溪穿流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溪流中游处,横跨着一块天然石桥。相传,石桥底下住着兴风作浪的泥鳅精。雷神奉命下凡除妖。泥鳅精被击毙的同时,石桥也被击断。自此,百姓将此地命名为石桥村。
我们从传说开始的地方,溯流而上,探访密布在三团溪两岸的石桥土楼。
600多年前,以打铁糊口的张姓客家人念三郎公,从广东省大浦县,漂泊至此。张氏后裔因山就势,邻溪建起土楼聚落。1981年,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土楼研究专家黄汉民,第一次发现石桥村土楼群时,曾感慨道:“在这个宗族聚落的土楼村落中,人、建筑和环境高度和谐。”
沿溪而建的交椅楼正是和谐的体现。所谓交椅楼,即土楼沿着溪边的陡峭山坡顺势而建,前低后高,两边稍高,远观形似交椅。石桥村山多地少,选址溪边坡地,既能减少良田占用,又能巧妙避免水患。
长源楼、振德楼、昭德楼等都是交椅楼的代表。长源楼坐西朝东,面河而建。建造伊始,需从河床起建一道长46米、宽14米的房基。300多年间,长源楼历经数千次地震与数百次洪水袭击,楼基丝毫未走样。
长源楼的对岸,坐落着一座始建于明朝末年的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永安楼。石桥村村支书张年进说,它是南靖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土楼。由于缺乏建筑经验,永安楼建造时并未砌筑石基。加上地势较低,夏季水患时常遭侵蚀。直到清末,后人才用河卵石粘石灰,在墙角加固约70厘米高。晚清时,张之洞曾在此居住讲学3个多月。如今,永安楼的大门楹联上,依稀还可以分辨出其留下的笔迹。
来到石桥村,不能不提的,是石桥人引以为豪的顺裕楼。不久前,顺裕楼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房间数最多的圆土楼”。这座气势恢宏的土楼,共有内外两圈。其中,外圈共5层,每层72个开间,加上楼门房间,共369个房间。1935年,石桥保长张启根从南洋经商回乡,发动乡亲开建顺裕楼。因为工程庞大,资金短缺,张启根二度下南洋赚外快。历经10年,顺裕楼才得以完工。最多时,楼里住着近百户房客。
“石桥村土楼群规模庞大,世代建造的土楼经历了由方到圆,再到‘一’字形小型夯土住宅的变化过程。”张年进说,最多时,全
村有40多座土楼。遗憾的是,清末太平军侵入时,不少历史悠久的土楼毁于一旦。如今,长篮自然村的残垣断壁,还记录着这段历史。在那场浩劫中,长篮楼被烧得只剩一半,前院建筑全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