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正在紧张布展,光亮的漆面倒映出布展工人的身影。
本次双年展的展馆设在朱紫坊33号、38号及芙蓉园的老建筑里
为了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制作脱胎漆器所用的“漆”是来自大自然的生漆(大漆),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特地在朱紫坊展馆引种了漆树。
东南网7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文 林熙/图)7月17日,一场规模空前的双年展将降临福州。这就是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著名闽籍艺术家、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领衔担纲学术主持,中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漆艺家的近千件作品参展。
展览将持续一个月,地点选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朱紫坊33号、38号及芙蓉园。这些古朴宅院已经重焕光彩,但并非仅仅为了这次展览,因为,这里已经成为新近成立的集“技、艺、道”于一体的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所在地。
成立漆艺术研究院、首次举办漆艺双年展、创办全国首个漆美术馆……这些都显示出古老闽都的文化雄心,为的是重振曾经享誉世界的福州漆艺的辉煌。发挥平台集聚作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导产业发展……复兴努力虽刚开始,但生机无限。
一个心声:
重现福州“中国漆都”的辉煌
中国是漆文化大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国家,迄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福州人沈绍安创新出“脱胎漆器”这个品类,一举确立了福州在全国漆艺界的地位。自此,业界有言“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
进入近代,由于沈氏家族,以及福州脱胎漆器集大成者李芝卿等人薪火相传,福州漆器行业全面繁荣,并大量出口海外,使福州成为享誉世界的漆器重镇。1889年,沈氏脱胎漆器参展巴黎世博会,一举获得金奖。
上世纪50年代,福州市第一脱胎漆器厂、第二脱胎漆器厂相继成立,福州漆器再度焕发光彩。千人大厂、为人民大会堂定制作品、成为国礼赠予外国领导人、每年出口创汇数百万元……这样的辉煌持续了20多年。“一脱”“二脱”,也成为老一辈福州人记忆里亲切而响亮的称呼。
然而,进入新世纪,“风流却被雨打风吹去”。时代更迭,审美情趣变转、生活方式革新,人们对脱胎漆器的需求大为减少,海外订单也锐减。“陶瓷大量被使用,并取代原先的漆器,繁复的脱胎漆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前院长汪天亮教授说。
不仅如此,快节奏的市场经济冲击也是一个原因。“和其他艺术门类不一样,脱胎漆器的制作耗时耗力,完成一件脱胎漆器少则三五月,多则数年,而且绝大多数工序都需要人工完成。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不计成本生产,但进入市场经济就很难做到,人工成本很难负担。”著名漆艺家、同济大学原教授、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阮界望说。
缘此,“一脱”“二脱”于上世纪末相继倒闭,有着数十年丰富技艺积累的工匠被迫下岗,人才流失。此后,虽有设立脱胎漆器保护基地、福州漆艺一条街等诸多提振行业发展的努力,但这种依靠分工合作、共同创造形成脱胎漆器发展的辉煌景象再也没有重现。相反,更多依靠艺术家个人创作的一些品类,如漆画、漆装饰作品,随着收藏热渐渐火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虽有历史但产业基础并没有福州牢固的省市,如北京、浙江、山西、湖北等纷纷斥巨资发展漆文化产业。湖北省已经举办了三届国际漆艺三年展,在业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弘扬漆文化,发展漆产业,福州有历史、有传承,有基础、有生态,有艺人、有研究,岂能落后于人?振兴福州漆艺、重铸漆都辉煌,已经成为福州市委市政府、漆艺学界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心声。这也是千年古都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振兴努力渐有成果。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2年,福州市被命名为“中国脱胎漆艺之都”……然而,这些更多的是属于文化保护层面的,离让漆艺真正“活”起来尚有一段路。
一个平台:
打造“技艺道”兼具的研究院
2016年6月,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应运而生。
“2015年,我们将‘福州漆文化品牌建设’列为市委当年工作要点,并列为福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们认为,做大做强福州漆艺必须要有一个抓手,要有一个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这样,才能带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树立漆文化产业的全国标杆。”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静彦说。
一个产业要发展,除了资金,最重要的就是集聚资源、培养人才、传承技艺。正是着眼于此,福州市以激发福州漆艺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以搭建漆艺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对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进行了顶层设计:位于朱紫坊的三个院落选址,功能分别定位为“技、艺、道”。
“技”,位于朱紫坊33号,定位为:漆的本体研究、研发,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推动创业的众创空间。
振兴脱胎漆器需要持续推进研发、创新,让漆器更好地与生活、时尚对接上。同时,全国首个漆艺检测中心正在筹建中,今后漆器将更加环保,经过权威检测后推向市场,公众可以放心购买。将打造孵化器、众创空间,吸引那些缺乏资金支撑的漆艺人才、创业者,让他们随时可以接受技艺指导、创业培训、资金等方面支持。
“艺”,位于朱紫坊38号,定位为:发布漆艺最新成果,收藏和展示漆艺作品等。
研究院将建立漆艺术信息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展示国内外漆艺术和产业发展动态。同时,全国首个漆美术馆正在申报,未来将以漆美术馆为依托,打造国际漆艺交流的营地,举办国际漆艺高研班、论坛等,吸引海内外漆艺术家到福州交流、学习、合作。
“道”,位于朱紫坊芙蓉园,这里也是“国保”单位叶向高故居,定位为:非遗展示窗口,并对外开放,让市民可以互动体验。
这个示范窗口将介绍漆文化的发展源流,展示传统漆器、当代漆画和创新漆艺精品,市民可以体验漆髹饰工艺流程,体悟漆器在实用之外的精神价值,即漆之“道”。最终目的是让设计走进非遗,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遗产真正“活”起来。
不仅兼具“技、艺、道”,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更有智库的功能,未来将承担对漆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规划设计、行业规范制定等职能,为福州市提升漆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个期待:
再造福州漆艺的“三坊七巷”
不难看出,成立漆艺术研究院,不是简单的漆艺家的集聚、不是简单的漆艺品的开发和销售,而是要打通“产学研”各个环节,构建福州漆文化“全产业链”生态。为此,研究院设立也是“不走寻常路”,改变了通常以事业单位运作的方式,探索市场化运作,由福州市文化类国企——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全资设立和运营。
正在筹建的全国首个漆美术馆,也同样采取市场运作模式,其功能不仅是收藏和展示,并通过举办论坛、作品拍卖等,激活漆艺市场。
即将于7月17日登场的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也是秉持如此理念:福州市政府出政策把方向,出活动经费;具体由三坊七巷公司、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运作;海内外艺术家邀请、展览布置等则由专业艺术人士负责。这场规模空前的双年展持续举办下去,必将成为福州又一张文化名片。
成立研究院、举办双年展,正是为了保护和厚植福州漆文化生态。“和过去比,福州的漆艺虽然整体上衰落了,但漆文化生态还在,有众多的工匠、艺术家,有内外销市场,也有深厚的学术研究。”阮界望说。通过高、中、低端不同的追求,激活漆艺的三大功用:器用(日用)、艺用、礼用,即漆艺品既可以作为日常的生活器具,亦可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作为精神表征用于礼仪场合。
无疑,这个复兴刚开始发力。“接下来,需要政府、艺术家、企业等多方发挥合力。以一个产业链来说,政府部门应做顶层设计、政策扶持、市场营销、开发推广等上游和下游的工作,艺术家和企业做中游的设计创作、产业发展等工作。”漆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陈勤群说。
这样的梦想也正是福州市委市政府、业界人士所期待的。“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的名片,但福州漆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我们在朱紫坊设立漆艺术研究院,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将文化底蕴厚重的朱紫坊打造成区别于三坊七巷的漆文化产业街区,再造一个漆文化的‘三坊七巷’,重振中国漆文化中心的辉煌,打造国际漆艺重镇。”三坊七巷公司董事长谢谦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