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庄富有闽南古厝特色的燕尾脊。
远眺往来庄。
挨家挨户收集来的旧瓦片。
东南网6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杨志慧)
6年前,4名古建发烧友,怀揣着对闽南传统建筑的热情,开始深入厦漳泉山村,探访原汁原味的闽南大厝。这个过程,重塑了他们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知。闽南古厝遗存风雨飘摇的境遇与濒危的建造工艺,让他们决心变身守护与传承者。大厝营造学社由此而生。
去年,他们在长泰县陈巷镇后坊村,用古法建造了往来庄民宿,并在其中融入现代乡村民宿运营理念,希望通过这一业态,将大家的闽南古厝情结转化为实践。
探寻闽南大厝的奥秘
大厝营造学社是4个中年老友邵龙泰、邵力中、杨琳、钱学群发起的雅集。他们都有着建筑与设计专业背景,因此雅集的主题常常聚焦闽南古建文化。
“我在闽南古厝里出生和长大。”今年46岁的邵龙泰对闽南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闽南大厝讲求中轴对称,飞檐斗拱,红砖红瓦,外观气势恢宏,有皇家建筑风范,而内部又有鲜明的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这在汉族民居中不多见。”
邵龙泰的朋友们,有着同样的好奇。2010年开始,他们启动了寻找闽南古厝的计划。
几年间,4人几乎把厦漳泉地区的古村落走了个遍。每到一处,他们敲开古厝大门,研究建筑制式,向当地老者讨教建筑文化、村庄历史文脉。几年的乡间调查革新了他们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知。
龙海东园镇埭尾村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古厝群,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老建筑对装饰砖和承载砖不作区分;泉州的老厝留下了彩绘玻璃等西洋元素,这与早前泉州港的繁荣密不可分。
探寻过程,让4个人重新审视了闽南古厝当下的境遇。他们到访泉州杨阿苗故居时发现,这座名人故居因为年久失修,木构件残损不堪,屋顶常年漏雨。而这代表了大部分闽南古厝的遭遇。“文保单位尚且如此,更别说数量庞大的普通民居了。”邵龙泰说,不少闽南古厝早已人去楼空,缺少修缮资金,沦为旧农具、稻草、木材的仓库,虫蛀、白蚁、漏雨,隐患无穷。而古厝建造工艺,也随着匠人的老去,逐渐失传。
4人决定联合更多的闽南传统建筑爱好者,成立大厝营造学社,引导更多人关注并保护闽南古厝,并将闽南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传承发扬闽南建筑文化。
根据专业背景,4人各有分工。邵龙泰负责古厝保护与工艺传承,邵力中负责设计统筹,杨琳负责美学研究,钱学群则负责文献考据。
古法建造唤起更多记忆
民宿往来庄,是大厝营造计划的第一个实践项目。邵龙泰希望,能够在家乡的青山间、绿水旁,遵循古法,建造一座新闽南大厝。这并非易事。即使是建筑专业出身的大厝营造团队,也感到棘手。
“闽南传统建筑技艺无现成的理论可循,大多靠民间老匠人口耳相传,而他们大多年事已高。”多番寻找,邵龙泰才请来了村里的老师傅当顾问,连70多岁的老舅舅也亲自上阵。
为了还原闽南红砖古厝的韵味,邵龙泰选择使用旧瓦片。为此,一打听到谁家要拆房子,他便前去高价回收。但并非所有旧瓦片都适合再利用,使用什么炉灶,成了判断依据。
“长期烧蜂窝煤,瓦片一定被严重氧化,内里遭到破坏,质量不行。”邵龙泰说。在砌筑鹅卵石墙时,不少方案为了省工夫,直接在墙体外围贴上一层鹅卵石。但邵龙泰团队严格遵照古法,从河边运来一车车鹅卵石,用砂浆一块块垒成墙,为此多花了数倍时间。
尊重古法并不意味着原样照搬。他们认为,传承闽南建筑工艺,应该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比如,闽南古厝大多明厅暗房,房间基本不开窗户,采光和通风性能差,不适宜现代人居住。”邵龙泰说,古建文化传承,需要考虑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
建造过程中,民间土法也被不断完善。早年闽南建筑使用的土坯,从调配到最终成型,需要数十天的时间。他们多次试验,改进原料配比方案,加入了石灰与白水泥,减少施工周期,且增加了土坯强度。
为了唤起更多集体记忆,他们在房间布局上融入了更多怀旧元素。木梁、条石、燕尾脊、红砖地,往来庄的每一处细节,都保留着闽南古厝精神。
今年4月,往来庄正式对外营业。14个房间中,“六角砖”最受“庄客”们青睐。复古的木床、带有传统花色的床帘、旧时流行在长泰乡村的咸水草扇子,无不带着闽南文化的印记。“以前住在老厝里,一家人挤在一张大床上,床是孩子们的乐园。” 邵龙泰说,不少庄客在“六角砖”找到了儿时的记忆。
让闽南乡建更富地域个性
往来庄仅仅是大厝营造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希望,能够将闽南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当前的乡村建设中,让闽南乡建更富有地域个性,而非“穿衣戴帽”式的标准化建设。
邵龙泰发现,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正走入误区。“政策大力倡导美丽乡村建设,但不少地方陷入迷茫,不知道怎么建。”几年前,邵龙泰回到后坊村时得知,村里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村庄的建筑将被改造成千篇一律城镇模式。
“乡村建设应该尊重当地文化传统,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挖掘并传承。”上周,在后坊村所属的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一场内部学习会上,大厝营造学社的成员成为座上宾,邵力中分享了现代乡村民宿的运营与乡村建设的理念。
他认为,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是闽南乡建不可或缺的性格元素。为了探寻闽南建筑渊源,大厝营造团队曾远赴山西,发现当地两座唐朝建筑佛光寺与南禅寺,其屋顶的坡度、跨度、曲度等建造尺度,与闽南大厝如出一辙。因此,他们得出了结论:闽南古厝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最近,大厝营造学社刚刚为厦门海沧的山后自然村,编制完成了一份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在这之前,他们走访了当地的传统古厝,调查当地建筑文化与民间习俗,完成了一份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性格的乡建方案。
邵龙泰还计划启动“古厝旧物料银行”项目。“不少闽南古厝正不断被拆除,其中有不少珍贵的瓦片、砖石等构件也被破坏,这些都是稀缺资源,难以通过现代工艺复制,应该得以保护,再利用。”邵龙泰希望,能够通过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尽可能地回收这些建材,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乡村建设当中。
记者手记>>>
乡建应坚持在地化
建设美丽乡村,再造农村风貌,已成为社会共识,并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实践着。但该怎样建,不少地方还处于迷茫当中。因此,我们不乏这样的乡建工程:流水线式的现代城市建筑被复制到乡村土地,整齐划一的风貌取代了错落有致的乡村风情;照搬徽派建筑、海派建筑等知名建筑模式,却在本土遭遇水土不服,更难逃山寨之嫌。我们的乡村在建设中日益丢失了性格。
任何简单的复制与照搬照抄,都是对乡村文化体系的破坏。一个村庄最弥足珍贵的资源,是其多年历史沉淀而产生的地域性格色彩,包括建筑文化、风俗习惯等。它们是稀缺的,又是独特的,理应在乡村建设中被发掘、认知、延续与传承。
当建设者在为新农村的发展路径头疼时,应该反思,并重新审视乡土,重新发现身边的美好,让乡村建设立足于本乡本土,尊重当地文化,坚持在地化,并从中寻求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6-14“广场舞实名制”让文明舞起来
- 2016-06-14构建文明社会需增强公共意识
- 2016-06-14反思“特殊情况”带来的不文明现象
- 2016-06-14以“好人书”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 2016-06-14莆田市秀屿区开展餐饮单位文明经营承诺签名活动
- 2016-06-14尤溪县第一中学组织开展“文明教育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