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厝营造:用闽南元素赋能乡村建设
探寻闽南大厝的奥秘
大厝营造学社是4个中年老友邵龙泰、邵力中、杨琳、钱学群发起的雅集。他们都有着建筑与设计专业背景,因此雅集的主题常常聚焦闽南古建文化。
“我在闽南古厝里出生和长大。”今年46岁的邵龙泰对闽南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闽南大厝讲求中轴对称,飞檐斗拱,红砖红瓦,外观气势恢宏,有皇家建筑风范,而内部又有鲜明的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这在汉族民居中不多见。”
邵龙泰的朋友们,有着同样的好奇。2010年开始,他们启动了寻找闽南古厝的计划。
几年间,4人几乎把厦漳泉地区的古村落走了个遍。每到一处,他们敲开古厝大门,研究建筑制式,向当地老者讨教建筑文化、村庄历史文脉。几年的乡间调查革新了他们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知。
龙海东园镇埭尾村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古厝群,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老建筑对装饰砖和承载砖不作区分;泉州的老厝留下了彩绘玻璃等西洋元素,这与早前泉州港的繁荣密不可分。
探寻过程,让4个人重新审视了闽南古厝当下的境遇。他们到访泉州杨阿苗故居时发现,这座名人故居因为年久失修,木构件残损不堪,屋顶常年漏雨。而这代表了大部分闽南古厝的遭遇。“文保单位尚且如此,更别说数量庞大的普通民居了。”邵龙泰说,不少闽南古厝早已人去楼空,缺少修缮资金,沦为旧农具、稻草、木材的仓库,虫蛀、白蚁、漏雨,隐患无穷。而古厝建造工艺,也随着匠人的老去,逐渐失传。
4人决定联合更多的闽南传统建筑爱好者,成立大厝营造学社,引导更多人关注并保护闽南古厝,并将闽南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传承发扬闽南建筑文化。
根据专业背景,4人各有分工。邵龙泰负责古厝保护与工艺传承,邵力中负责设计统筹,杨琳负责美学研究,钱学群则负责文献考据。
责任编辑:康金山 |
相关新闻
- 2016-06-14“广场舞实名制”让文明舞起来
- 2016-06-14构建文明社会需增强公共意识
- 2016-06-14反思“特殊情况”带来的不文明现象
- 2016-06-14以“好人书”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 2016-06-14莆田市秀屿区开展餐饮单位文明经营承诺签名活动
- 2016-06-14尤溪县第一中学组织开展“文明教育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