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晋太康,盛于明,鼎于清,衰于民国,毁于‘文革’,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夹居在居民楼缝隙中,主殿前两棵老榕树还在
王勇坚绘制的“福建都城隍庙印象”图
□本报记者 齐榕 通讯员 张勇/文林风/图
“建于晋太康,盛于明,鼎于清,衰于民国,毁于‘文革’,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这是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概括的都城隍庙过去的1700多年。
上周本报“人文鼓楼·发现档案”报道了位于福州冶山的都城隍庙,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还有热心读者给我们送来了珍贵的老照片。昨天,本报记者拜访多位文史专家,请他们为您细说都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这块石碑是都城隍庙被毁后遗留下来的
溯源
全国第二早的城隍庙
据《福建通志》、《福州府志》和南宋的《三山志》记载,冶山的都城隍庙,其实叫福建都城隍庙,是晋武帝三年,福州置郡以后、太守严高迁城于越王山时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现存古籍所记载的最早的城隍庙建于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的芜湖城隍神祠,比福州的城隍庙早了40多年,也就是说,福州的城隍庙不仅是全省最早,而且全国第二早。”福建都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张子泉说。
“城隍庙在当时是重檐歇山顶的宫殿式建筑。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可见其地位极高。”国家工艺美术师、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说。
古时的城隍庙到底有多大呢?《福州市志》说,“庙门到大殿,石阶百余级,庙貌雄伟。”
《榕城考古略》上说,“城隍庙枕冶山之麓……庙之南为城隍街,折而东通贡院前街,左一径称城隍崎,下亦通督中协署。”
据说到了明清时期,福州城隍神信仰趋于极盛,清朝时最为鼎盛,整座冶山几乎全被城隍庙及其相关庙宇所覆盖。因此当时人们又将冶山称为“城隍山”。
福州市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王祖麟说,当时整座山都成了城隍庙用地,有人统计占地约合百亩(后人实测为66300平方米),除了城隍庙主殿外,还有阴阳司、人愿司等。当时各路口竖有城隍官地碑。
王英超和王勇坚结合一张民国时代的福州地图,分析最鼎盛时的城隍庙东至中山堂,西至
鼓屏路,南到湖东路,北到欧冶池。
被高楼围住的都城隍庙
城隍街曾是福州最特色的街
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用专业的眼光帮我们恢复了当时城隍庙的壮观,“城隍庙当时在冶山南麓,一排大型古建筑群中,大小建筑错落有致、高低有别。每当各种节日时,城隍庙都会鞭炮齐鸣,烟火不断。而且,在城隍最鼎盛的清朝,据说在台江的茶亭街都可以看见城隍庙的灯火。”
王勇坚说,当时的城隍庙在贡院附近(现在中山堂的位置),考生在考试前都会到城隍庙进香,保佑自己金榜题名。考取功名后,考生们也要到城隍庙答谢,所以这里考生络绎不绝。每年庙会时,更是热闹非凡。
“当时庙前的城隍街,据说有大小店铺30多家。”张子泉说。这些店卖工艺品、食品、日杂用品,香客游人川流不息。
“当年上海城隍庙卖的是茴香豆,福州冶山卖的是环环饼,这是‘老福州’念念不忘的东西。”王祖麟说。
对于这一点,生于1936年的省艺术研究院教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有比别人更深的体会。他说,这是全福州最有特色的一条街,整条街吃的玩的穿的都有。有小孩喜欢的糖葫芦,还有小吃鱼丸。过去福州鱼丸挑着担子满街卖,到了城隍街就会在街头停下来卖,看热闹的人在街头就地吃。逛完庙会,吃一碗鱼丸,这就是“老福州”的生活之一。
偏殿旧址上重建城隍庙
带着对都城隍的“书面印象”,我们开始了对它的寻找。在鼓屏路和湖东路交界,靠近卫生厅的路边,立着一块“城隍庙官地碑”,如果不是特意来找,还真的不会留意到。
“这也是城隍庙被毁后遗留下来的文物。我们当时发现的时候,有两块,不过都横躺地上。后来我们把它竖立起来,一块在这儿,便于指引路过的人,还有一块在城隍街上一棵大榕树下。”张子泉说。
省文史馆馆员、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原馆长欧潭生印证了这个说法:“当时我们在重建的时候在大榕树下发现了这块古碑,后来还是我带人把古碑挪过去了一块。”
走进城隍街,当年的热闹早已不见,它狭小得也不像街,而只是一条曲折的巷弄。来到城隍庙前,眼前的景象很难和古书上的任何一段文字联系起来:这座见证了福州1700多年历史的福建都城隍庙竟夹居在现代居民楼缝隙中,旁边有临水宫、文昌阁、三清阁,占地看起来也就几百平方米左右。
专家说,现在的城隍庙是上世纪90年代后在原来阴阳司、侯爷殿的旧址上重建起来的。
“重建城隍庙时,只有两段古墙断壁,它们还曾被改用作民房的墙壁。”张子泉指着一堵城隍庙主殿的墙和另一堵城隍庙围墙说。
城隍庙的主殿里还陈列着当时重建城隍庙时,多方人士找寻回来的一些文物。一鼎老香炉置放在城隍庙主殿中,一个马槽放在院内,几段长短不一的石条,最长的目测有1.5米左右,还有一些柱础(古建筑中用来垫在木头柱子下的石头,防止木柱被虫蛀)放在院中,上面放着花木。“还有一口铜钟也是文物,敲起来声音非常响,在巷口都能听得见。不过因为铜钟非常珍贵,所以平时锁在库房,只有大事的时候才拿出来。”张子泉说。
古榕树
当年殿前两棵老榕树还在
古书上记载的东西,现在能印证的只有省卫生厅大院里的两棵参天大榕树和一头断臂的石狮。
“这两棵榕树当时是种在主殿前的,从树苗长到现在有五层楼高,完全有可能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张子泉说。
在榕树往北方向,距离榕树不到10米的一座现代建筑前,张子泉说,“这个位置就是当时城隍庙主殿的位置,当时是一块空地,还能看到一些石阶,后来建起这座房子后,连石阶都没有了。”在这座建筑物前,有一只断臂的石狮,“这头石狮看上去的年代也很久远,一些老人说,这很有可能是当时庙门前的石头狮子。”
不过,城隍街的老住户兼都城隍庙重建后的首任总理王英超,对主殿的位置和老榕树的说法表示认同,但对石狮的说法存疑。“我住在这里的时候,石狮有两只,在城隍街上的拱门前,当时城隍庙被毁的时候,庙门口的狮子已经不见了,这个石狮的样子和当时看到的石狮子有点不一样,不一定就是当时庙门口的石狮,有可能是其他地方搬过去的。”
临摹的清道光文物古迹,上面有写着上面有写着““台湾府城隍台湾府城隍””
城隍庙:闽台民间交往的平台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鼎盛时候100多亩的规模,但香火依旧。不仅本地香客众多,而且每年都有台湾香客前来上香拜祭。”张子泉说。
有资料记载,立足于“闽都”的福建都城隍庙是连接台湾信众乡情神缘的祖庙。
两位专家林璧符、黄益群曾经撰文说,台湾历史上长期归福建管辖,台湾为福建的十二府州之一。福建冶山都城隍庙大殿的墙壁上,绘画有“十二府州”官员的形象,其中就有台湾府,这是闽台亲缘的实证。
“福建都城隍后来分香到台湾,那边都认这边是祖庙。当时福建都城隍管辖着台湾府都城隍,现在城隍庙主殿的壁图上,朝拜的城隍公中还有台湾府的字样,这一史证也有力地证明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卢美松说。“当时的官员到台湾赴任,都要到福建都城隍祭祀。”
这一点,《福州市宗教志》中也有记载,台湾各地现有大小49座城隍庙,均奉福州冶山都城隍庙为祖庙。20世纪80年代后,台南、南投、新竹等地台胞组织进香团,专程来福州举行寻根认祖、晋谒祖神和分灵等仪式。
近年来,福建都城隍和台湾各县城隍庙交流频繁,台湾的城隍庙每年都会组团到福建都城隍庙参观访问,城隍爷诞辰之日也会有许多台湾信徒到福建都城隍庙行香抒发乡情。城隍庙成为闽台民间交往的平台。
未来拟打造旅游品牌
目前,福州鼓楼区鼓东街道已经提出“融合传统文化,打造旅游品牌”。冶山现在周边高楼林立,山上却是古迹遍地,欧冶池、仁寿堂、摩崖石刻等典藏其中。因为年久失修,许多人文古迹略显破败。
有受访者透露,此前,福州市政府的几位领导,均把冶山文化恢复列入重要的工作议题,相关部门曾打算把城隍街及城隍庙改造列入城市重要景观和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并打造成福州传统民俗文化一条街。不过,由于拆迁和建设的费用相对较高,让改造困难重重。
“从建筑意义上而言,现在的都城隍庙很难扩大,能恢复重建,扩大现在的面积最好。如果暂时不可能做到,能有一个标志性建筑也行,一步步慢慢来。还有一个关键是文化上的意义不能放松。”卢美松说。
据说纪晓岚来福州上任曾到城隍庙上香
城隍神是守护城池的神祇,既统治人间,又掌管阴间。自唐宋时代就被崇奉为地方最高神明。明洪武二年,冶山城隍庙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清雍正年间题赐“福建都城隍”,成为福建省最高城隍。明代中叶后,定期的祭祀城隍活动逐步形成了城隍庙会,进入清代,城隍庙会规模越来越大。庙会期间,演戏娱神热闹非凡,远近商贩云集开市,城乡居民蜂拥而至,人们既拜神,又购物,还兼看各种表演,赶庙会成为一大盛事。
“城隍文化是最古老的信仰之一,是吏治的神灵。”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说,古时新官上任,也要到城隍庙顶礼膜拜,求其辅治。
据说,当年辛弃疾、纪晓岚到福州上任时,均到城隍庙上香起誓,做一个清廉好官。
为何叫都城隍庙?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城隍庙,例如上海的城隍庙就非常有名。那为何福州的城隍庙名字叫“福建都城隍”?这里面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宋末端宗在福州称帝,故称“都城隍”,沿用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建立后,城隍神成为国家祭典的神灵,明代将城隍庙按都、府、州、县的四级序列,使之成为与现世地方官相对应的冥界地方官。历史上福州长期是八闽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机构驻地,所以明代福州府城隍庙事实上属“布政使司城隆庙”,即“省城隍庙”。在明清时期的城隍信仰中,省城隍却是可以称都城隍。从文献资料看,大约从明代开始,“都”字作为神及庙宇的修饰词,除了有“京都”这一层意义之外,还可作为“总”的意义讲,表示一定地域内城隍神的统领。这样,各省首郡城隍庙称本省都城隍庙也就顺其自然。
“福建都城隍有行政上的意义,在清朝时,都城隍管辖着十二州府(除永春、龙岩外均为府)。其中台湾府也归福建管辖。”卢美松说。
讲述人
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卢美松
福建都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张子泉
省艺术研究院教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
省文史馆馆员、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原馆长 欧潭生
国家工艺美术师、古建筑设计师 王勇坚
福州市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王祖麟
福建都城隍庙重建后首任总理 王英超
(排名不分先后,以讲述时间为序)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4-19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石建平到长汀参加《绝命后卫师》开机仪式
- 2016-04-19柘荣县开展“讲诚信 促和谐”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示范月统一行动
- 2016-04-19莆田市城厢区多措并举催生文明之花
- 2016-04-19新罗: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校园 倡导文明交通活动
- 2016-04-19闽侯县多举措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活动
- 2016-04-19荔城区镇海街道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创新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