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淡村的舞龙表演。
文明风2月23日讯(通讯员 骆艺玲 邱旭伟 许福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广大农村是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在快速变动的农村社会格局中,如何将“大水漫灌”转化为“涓滴效应”,将宏大的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题落小、落细、落实,是一项亟待破解的文化难题。
被喻为“海岬明珠”的惠安县山霞镇,是个风光秀美的滨海省级文明镇。近年来,该镇立足本土特色,反躬寻觅乡土文化的根脉,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保存与弘扬优秀文化精髓,成为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标杆之一,也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
图为两地共同举办的“两岸同名缘·元宵无线情”活动中的惠女礼鼓表演。
寻根觅源 弘扬闽南文化建起展示馆
农村并不是文化的荒漠,只要用心挖掘、细心整理,就能找到凝聚人心、助推发展的文化“富矿”。山霞镇就不乏这样自觉弘扬本土文化的有心人。
在山霞镇山霞村,76岁的村民陈木春自掏腰包花费300万元建造了闽南文化农家民俗馆和农家艺术馆,成为小有名气的闽南文化展示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陈木春的新家和祖厝紧挨着。他的农家民俗馆就是利用祖厝--一座闽南传统的小“五间张”建成的。2014年7月,陈木春对古厝进行加固装修,民俗馆正式开张。在他家院子里,水车、打谷桶、石磨、石臼以及大小不一的各式水缸等朴实的农家器具,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墙根。推开祖厝的大门,一个农家民俗馆就呈现在眼前。地上摆着、墙上挂着、空中吊着,琳琅满目的老物件让人惊叹收集者的非凡努力,也让过往那段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除了犁、耙、戽斗、簸箕等农耕器具,农家民俗馆里还有风箱、鸡庵、麻衣等生活用具,还有戽卡、蛤刀、船衣等渔具,以及婚轿、僧衣、古早床……反映闽南民风民俗的“老物件”达到近千件。
而在闽南文化艺术馆里,陈木春也珍藏了不少闽南文化相关的画作和书法,以及各类雕刻艺术作品,令人大开眼界。陈木春介绍说,搜集这些陈列物花费了近5年的时间,他是“重华文史研究会”会长,正好利用协会的平台搜集物品。他认为,自己搜集整理的努力大有价值,这些老物件以及画作书法,反映了闽南人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岁月见证”。
两座闽南文化展示馆建成后,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过年期间,不少周边县市群众携家带口来参观。陈木春告诉记者,去年还有来自台湾以及印尼、菲律宾等地的旅游团特地来参观,“不少闽籍侨胞来参观后说,走遍世界各地也没看到过如此完整丰富又接地气的闽南文化民俗馆。”
将自家古大厝“化私为公”的不仅仅是陈木春。在山霞村,村民家里一间间空置的古大厝摇身一变,成了棋牌室、乒乓球室、阅读室、调解室、村史馆等文化场所,供全村村民闲暇之余休闲。“这些都是我们村宣传文化的主阵地,村民们没事就会一起来健身娱乐,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增进了邻里间的关系,一举两得。”山霞村党总支书记陈兴阳介绍说,村民们还自发筹建了孝道公园、舜帝纪念堂等,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两岸文缘 闽台同名村过“同心”年
闽台一衣带水,历来具有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在福建和台湾,有着不少同根同源的“同名村”,说着同样的方言,有着同样的信仰,民间往来十分密切,山霞镇的青山村正是其中一个。
今年正月初一,青山村村支书李明河熟练地拨通了台湾青山里里长李昭成的电话,向其致以新春祝福。多年来,互致问候已成为两地村民逢年过里共同举办了“两岸同名缘·元宵无线情”活动。两地青山民众借助无线电节的习惯。去年农历元宵节前夕,恰逢“世界无线电日”,惠安青山村与台北青山音视频技术,“隔海”共同祭祀“青山王”,互致美好祝福。
据介绍,惠安青山村与台湾青山里隔海相望,是海峡西岸著名的侨乡。村里青山宫供奉的“灵安尊王”(又称“青山王”)是闽台及东南亚地区知名的民间信仰之一。如今,世界各地的“青山王”庙宇均由此处“分灵”而立。
海峡两岸的两个村落,因为历史和信仰而紧密联结在一起。两地民间过年习俗相似,信仰同源。近年来,随着两岸“同名村”交流活动逐渐热络,青山宫董事会副会长李东河率队前往台湾交流,两地民俗民风的相近让他印象深刻,“曾到过台北、台中、台南、花莲、新竹、基隆等地,台湾民众很热情,看到信仰相同的民众觉得很亲切。”李东河介绍说,台湾地区不少民众也会专程来福建惠安看青山村的青山宫,每年都会有上百台湾信众前来交流。
青山宫后山有一片“友谊林”,正是台湾青山里里长与福建青山村村民共同栽下的友谊树,成为两岸友谊的见证。两地还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商定加强两地的商贸往来。“台湾有很多庙宇,庙宇的石雕大多出自青山村人之手。村里与台湾的商贸往来也越来越多,不少人因为常年去台湾成了不折不扣的”台湾通“。”李东河说道。
广筑阵地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乐园
如今在山霞镇,传播文化的载体日渐丰富和多元,一个个文化阵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新塘村坚持村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着力抓阵地、抓队伍、抓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村里建设了“农家书屋”,目前有近千册书籍,所有书籍统一编号、登记、上架,方便村民借阅。“我们村工作人员入户宣传,让更多村民多来学习文化、增加知识,沟通邻里感情。”新塘村支部书记陈丽英介绍说。此外,新塘村还有个占地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设棋牌室、书画室、文化活动室等,每天都开放。还有篮球场、门球场,供村民休闲娱乐。
新塘村是山霞镇大力建设文化阵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霞镇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设施。目前全镇已建成投用各类文化场所、文化设置83个,其中镇级综合文化站1个、灯光篮球场20个、休闲广场4个、健身路径5个,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户户通”、“文体休闲广场”实现16个行政村全覆盖。同时,依照传统文化、文体竞技、民间特长、乡土曲艺等方面创新文体活动载体,如下坑村“南音大汇唱”、田乾村门球赛、大淡村礼鼓表演唱、新塘村“一村一品”文艺晚会等,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015年全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达98场。
“现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多了,我们闲暇时间也有了好去处。”新塘村村民李阿姨笑着说。目前山霞镇已组建南音社、书画社、诗社、棋社、广场舞队、惠女礼鼓队、舞狮队、老人门球等8类32支群众性文体活动队伍,为村民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文化大舞台。
记者手记:可贵的文化自觉
将自家房子腾出来,建起了两个闽南文化展示馆--陈木春的奉献之举令人感动。在他身上,闪烁着自觉弘扬乡土文化的赤诚之心。
建设两个馆的初衷,是为了让人直观地了解闽南文化,留住乡愁。已到古稀之年的陈木春说,他是在与时间赛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无限的文化传承保护事业。正是在他的带动之下,山霞村里自发传递文化新风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座又一座古大厝敞开了大门,被赋予了传承、弘扬乡土文化的各种新使命。有了更多人气的古大厝,已然成为留住根脉、记住乡愁的最佳载体。
这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自觉。本着文化自觉,陈木春们建起了展示馆等载体,更对外释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在这里,不就是文化建设“希望的田野”吗?(惠安县委文明办 供稿)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2-23旅途漫漫 文明相伴
- 2016-02-23游客“黑名单”约束力增强:旅游不文明将自找麻烦
- 2016-02-22厦门集美区多措并举打造祥和喜庆的文明旅游环境
- 2016-02-22鼓楼区:文明观灯添喜气 志愿服务树新风
- 2016-02-22我省将召开全省旅游行业服务监管暨文明旅游工作视频会议
- 2016-02-22全国文明村建瓯吴大元畲族村举办板凳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