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两地共同举办的“两岸同名缘·元宵无线情”活动中的惠女礼鼓表演。
寻根觅源 弘扬闽南文化建起展示馆
农村并不是文化的荒漠,只要用心挖掘、细心整理,就能找到凝聚人心、助推发展的文化“富矿”。山霞镇就不乏这样自觉弘扬本土文化的有心人。
在山霞镇山霞村,76岁的村民陈木春自掏腰包花费300万元建造了闽南文化农家民俗馆和农家艺术馆,成为小有名气的闽南文化展示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陈木春的新家和祖厝紧挨着。他的农家民俗馆就是利用祖厝--一座闽南传统的小“五间张”建成的。2014年7月,陈木春对古厝进行加固装修,民俗馆正式开张。在他家院子里,水车、打谷桶、石磨、石臼以及大小不一的各式水缸等朴实的农家器具,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墙根。推开祖厝的大门,一个农家民俗馆就呈现在眼前。地上摆着、墙上挂着、空中吊着,琳琅满目的老物件让人惊叹收集者的非凡努力,也让过往那段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除了犁、耙、戽斗、簸箕等农耕器具,农家民俗馆里还有风箱、鸡庵、麻衣等生活用具,还有戽卡、蛤刀、船衣等渔具,以及婚轿、僧衣、古早床……反映闽南民风民俗的“老物件”达到近千件。
而在闽南文化艺术馆里,陈木春也珍藏了不少闽南文化相关的画作和书法,以及各类雕刻艺术作品,令人大开眼界。陈木春介绍说,搜集这些陈列物花费了近5年的时间,他是“重华文史研究会”会长,正好利用协会的平台搜集物品。他认为,自己搜集整理的努力大有价值,这些老物件以及画作书法,反映了闽南人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岁月见证”。
两座闽南文化展示馆建成后,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过年期间,不少周边县市群众携家带口来参观。陈木春告诉记者,去年还有来自台湾以及印尼、菲律宾等地的旅游团特地来参观,“不少闽籍侨胞来参观后说,走遍世界各地也没看到过如此完整丰富又接地气的闽南文化民俗馆。”
将自家古大厝“化私为公”的不仅仅是陈木春。在山霞村,村民家里一间间空置的古大厝摇身一变,成了棋牌室、乒乓球室、阅读室、调解室、村史馆等文化场所,供全村村民闲暇之余休闲。“这些都是我们村宣传文化的主阵地,村民们没事就会一起来健身娱乐,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增进了邻里间的关系,一举两得。”山霞村党总支书记陈兴阳介绍说,村民们还自发筹建了孝道公园、舜帝纪念堂等,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2-23旅途漫漫 文明相伴
- 2016-02-23游客“黑名单”约束力增强:旅游不文明将自找麻烦
- 2016-02-22厦门集美区多措并举打造祥和喜庆的文明旅游环境
- 2016-02-22鼓楼区:文明观灯添喜气 志愿服务树新风
- 2016-02-22我省将召开全省旅游行业服务监管暨文明旅游工作视频会议
- 2016-02-22全国文明村建瓯吴大元畲族村举办板凳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