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敌人的炸弹取证
黄世谦
建瓯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第十三总站、建延师管区司令部、福建省水上警察总队第四大队、浙江金华高射炮总队均驻守在建瓯。1937年8月30日9时,日军第一枚炸弹落在建瓯城里,在随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日机对建瓯进行了176次狂轰滥炸,建瓯因此成为抗战期间福建省被炸次数最多、损失最惨的县。
冒死记录抗战时期日军轰炸建瓯全过程的人叫黄葵。黄葵1903年出生在建瓯,1928年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中文系,历任省立建瓯中学、省立建瓯乡村师范学校及私立培汉中学语文教师。上海文治大学系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领头人沈钧儒先生创办,受其教化,黄葵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和爱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黄葵等进步人士发起成立建瓯新生剧团,他亲任剧团总务股长,并出演独幕话剧《回家以后》《泼妇》等剧目中的角色。七七事变后,黄葵加入建瓯抗敌后援会组织的“七七剧团”,每次演出他都踊跃参加,在抗日宣传中起到骨干作用。
1937年8月30日,日机第一次在建瓯上空投下了罪恶的炸弹。上午9时,芝城上空机声隆隆,有如狼嗥,一架飞机幽灵似的超低空游弋。毫无戒备的市民纷纷从家里跑出来看热闹,等到人们看清楚机身上的“膏药旗”时,惨案已经发生,两个魔鬼般的黑影从日机坠下,轰隆隆两声巨响天塌地陷。生死存亡在瞬间,当场就有11人死于非命,血染热土。
面对日寇逞凶,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抗日的中流砥柱。建瓯被轰炸后,该县中共地下党立即组织党员及进步人士,以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建瓯分会这一合法组织的名义,号召各界人士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很快,省立建瓯中学就成立了抗日宣传队和“晨呼队”,沿街呼喊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唤醒民众抗日救国。“七七剧团”也更名为“抗建剧团”,演出剧目有《林中口哨》《打鬼子去》《鸭绿江的怒浪》等。黄葵一边坚持抗日救亡宣传,一边充任“战地记者”,冒死取证日机轰炸建瓯的详尽经过。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抗击,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精心策划的速战速决战成了持久战,这一记就是8年。抗战胜利后,黄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抗日战争时建瓯被炸记实》,用铁证向世人控诉日寇惨绝人寰的暴行——
1938年2月25日10时,日军出动军机12架,在建瓯军用机场上空投下30枚重磅炸弹。机场汽油被点燃,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连七里街的居民都能闻到刺鼻的呛味。日军在重点打击我军事基地的同时,还滥炸无辜,惨无人道,每天都有大批的平民扶老携幼从城里逃往郊区躲避轰炸,一路上喊声、哭声、骂声交织成“大杂烩”,场面混乱,民不聊生。
随着中日战争的不断升级,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到了1939年9月,中国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挺身而出,慷慨赴难,自始至终浴血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沿,可歌可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1942年,建瓯机场承担起美国飞虎队的飞机在福建中转续航的任务,机场内有一个中型油库,并在城里建有空军招待所和战地医院,为盟军提供住宿、餐饮和医疗等后勤保障。小日本气急败坏,丧心病狂地将大量的燃烧弹投掷在建瓯机场,但中国炮兵也不是吃素的,战局瞬息万变,敌对双方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鹿死谁手很难预料。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是年9月24日8时,我炮兵奋起反击,万丈怒火冲云天,击中敌机,受伤的飞机成“飞鱼”,仓皇逃窜。敌人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的鬼子穷凶极恶,从机舱里对准地面一阵密集的机关枪扫射之后,对建瓯市区进行地毯式轰炸,竟连小巷也不放过。枪林弹雨,千年古城满目疮痍,命运堪忧。
抗战期间,日寇在建瓯制造类似的惨案很多。据黄葵冒着敌人的炸弹取证,自1937年8月30日至1945年3月29日,共计日机761架,侵袭176次,投弹2581枚,死伤869人,毁屋650座,铁证如山。更有甚者,日机投放的鼠疫有如洪水泛滥,3245人因而遭殃。日本侵略者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解放后,黄葵致力于用文字还原历史,用讲故事的手法,以连贯的情节脉络,叙述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往事。黄葵耕笔不辍,直至1983年病逝,享年80岁,主要遗作有《抗日战争时建瓯被炸记实》《解放前建瓯中学概况》《建瓯话剧运动简介》等,无一不是叫人牢记历史,胜利来之不易,代价十分高昂。从2003年起,每年的8月30日9时,建瓯城里都会准时响起凄厉的警笛声,提醒人们勿忘1937年8月30日的9点钟。历史的悲剧不容重演。
将军拔剑南天起
杨昌长
穆水汤汤,蒹葭苍苍。又是一年秋风劲,又是一度芦花白。生于福安穆阳苏堤的黄烽将军,离开我们已十三个春秋了,如果今日他仍健在,恰是盈虚百岁。不禁让人眷怀绵绵、思绪翩翩……
“9·18”的炮声震醒了多少国人!这其中就有一位日后成为共和国将军的黄烽。当时叫黄宝澄,是郑眠石(郑楚云)老师的得意门生。那时,少年宝澄的胸中,早已燃起了革命火种。“要去上海沪江大学深造。”翌年,在上海学习的黄烽,意外地遇见了他日夜思念的恩师郑眠石,以及久仰的革命志士林默涵、周立波等,与这些革命者交往,更为他日后革命思想的成熟做了铺垫。
抗日烽火燃天际,将军拔剑南天起。“七七”卢沟桥的炮声,再次粉碎了黄烽的书生梦,这时已在棠溪小学教书育人的黄烽,听从革命领导人范式人的建议,易名为黄烽(取从军时正值抗日烽火连天之意),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他毅然北上投身抗日疆场,东进东进,挺进茅山!
1938年秋,黄烽随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开赴茅山地区,在南京附近的句容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此间,他还协助部队领导创建了江南抗日根据地。翌年,黄烽又东进作战,在江阴、无锡、苏州、常熟、太仓一带和战友们神出鬼没,打得日寇鬼哭狼嚎。然而,长年的跋涉劳累,黄烽患了重疾,那年9月,他不得不与刘飞等36位伤病员,留在后方医院。由于鬼子扫荡频繁,战友们不断转移,此时已担任六团政治处总支书记的黄烽,经常与战友们在芦苇荡中与敌周旋,这就是日后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故事改编的素材出处。同年11月,“江抗”司令部成立,黄烽任政治处副主任。不久,他下到陈挺任支队长的二支队任政治干事;随后,又调回东路司令部政治部任组织干事。他是这支队伍中少有的大学生,在当时部队里,可谓凤毛麟角。
1942年,已升任为新四军四十八旅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的黄烽,参与并指挥了江都、高邮地区的反扫荡,彻底打开了江都、高邮、宝应地区的局面。翌年,新四军高邮独立团成立,黄烽调任该团政治处主任,此间,他又率领该团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并在高邮水网地区开展反扫荡。陈挺将军在回忆文章中说:“1942年底以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他并肩战斗,深入敌后,打游击、反清乡、反扫荡、打伏击、袭据点,给敌人以沉重的致命的打击。”而最为激烈的是他率团参加的车桥决战,歼敌达1000多人,接着又参加了三垛、河口的伏击战,歼敌达1800多人……“他所在的团在攻打兴化城和三战邵伯中是中坚力量,威名大震,受到粟裕的赞扬。”
解放战争中,已升任师级领导职务的黄烽,还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战役,直至进军福建,解放福州、厦门。他的功勋彪炳史册,与天地共存!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9-02鲤城区委书记带队开展抗战老干部及遗属慰问活动
- 2015-09-02三明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法作品展
- 2015-09-02大田公布首批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 共21处
- 2015-09-02抗战老兵盛玉祥:孤身一人甩掉十多名日军还开枪击中一个
- 2015-09-02“收我山河”题刻铭记抗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