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涵江区新县镇文笔峰上的“收我山河”石刻,再次引起关注。这是日本侵华的有力佐证,也是福建军民奋勇抗战的铁证,彰显着抗战志向和决心,如今依然传递着爱国正能量。
记者看到,“收我山河”4个大字为行书题刻,字幅高150厘米、长450厘米,上款写着“民国三十年”,下款写着“黄珍吾”。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说,这是爱国将军黄珍吾在抗日战争时期题的字,每次读起来都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记者查询史料记载得知,黄珍吾于1900年出生,原名宝循,广东文昌人,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在惠州战役中任第四团第一营代理营长。北伐战争期间,历任步兵团长、宪兵团长、师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第七期政治部主任兼代理教育长。1934年赴兰州任新编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兼西北日报社社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代理副总队长、福建省保安处处长、警官训练所所长、闽海守备指挥官、青年军第二零八师师长等职。1945年3月8日任少将。日本投降后,任青年军副军长、整编第二十三军军长等职。后赴台湾,历任宪兵司令、台北卫戍司令官、中将军衔,1962年退役,1969年11月5日病故。他还曾著有关闽中亲身经历的书籍等。
昨日,记者就黄珍吾抗战题字的历史背景,采访了莆田文史专家黄国华。他介绍,他在早几年编写的《千年文化古村——永远的黄巷》一书,收入了2幅黄珍吾题写的“收我山河”的字。其中一幅就是新县文笔峰上的石刻,另一幅是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氏黄冈祠堂壁上的石刻。
黄国华说,根据考证,黄珍吾为入莆黄氏岸公后裔,其祖辈于明末清初从莆田迁到文昌县。上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时任福建省保安处处长的黄珍吾来莆田祭祖,在黄霞村留下了“收我山河”手迹,表达抗日救国的决心。而黄珍吾题写新县镇文笔峰石刻的历史背景是,1941年5月,福州市及连江、长乐、福清等县相继沦陷,福建省政府已先期内迁永安县。在省保安司令部及人民抗敌自卫团任军职的黄珍吾率部队撤退至新县,在这里设前线指挥部,指挥抗日游击战争,直至当年9月份日军撤出闽江口为止。故其题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黄珍吾毕生廉洁,他在自传中写道:“生活虽有不济,然余不以为忧,盖有国家,始有个人,只要建国成功,个人何忧乎衣食,假若革命失败,国且亡,生命且不保,何贵乎个人及家庭幸福?余之生命意识如此,致自献身革命以来,只问工作,不问生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立身处世,一秉领袖昭示,作为规范,奉公守法,廉洁自持,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数十年如一日,莫敢稍存自欺。”
记者还查阅了黄珍吾侄儿黄浩良写的追忆黄珍吾的《一颗永不没落的彗星》一文。黄浩良在文中说,伯父曾担任地方大员,“权势在握,但从不利用职权,公款私用或求田问舍。如在福建保安处长任内,公私分明,出差不接受招待,分毫不苟,离职时身上只有18元光洋”。
图①:黄珍吾身着戎装照。
图②:新县文笔峰上的黄珍吾手迹,记载了其不屈抗战征程。
图③:国欢黄氏黄冈祠堂壁上的黄珍吾手迹,抒发了其抗日救国的情怀。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