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从无到有,设施由旧变新,服务由少变多……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建设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如何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记者近日深入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展开调研。(8月1日光明日报)
新常态下,建设精彩公共文化,贵在体现公共文化的标准化、均等化,如何实现这个“两化”,实现公共文化的生动服务功能呢?从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建设精彩公共文化关键是要“软硬兼施”。
所谓“软”,就是我们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普及服务的疏导通道,比如北京的文化居委会,内蒙古图书馆推出的“彩云服务”,这些改革创新,改变了传统呆板、机械的疏导机制,让我们的文化服务更生动,更接地气,极大的提高了文化服务的软实力,提高了文化服务的效果,这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精彩的关键,只有软的温暖,软的舒畅,软的和谐,软的沁人心脾,我们的公共文化才能如春风甘泉,甜美我们公众的精神生活。
所谓“硬”,一方面是硬件设施,就是我们的硬件设施要能够铺设到每个群众的家门口,每个公民的身边,比如内蒙古图书馆主导的另一项工程“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内蒙古图书馆计算机网络部主任张树杰说,为了让网络“进包入户”,他们转变思路,改互联网为局域网,以三级结构层层加油,让优秀文化资源的触角真正深入到草原腹地。要想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我们的硬件设施铺好最后一公里之路;一方面是硬产品。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一股清新的文艺之风扑面而来——随处可见怀旧风格的招贴画、用废旧木箱搭起的小桌板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老照片,而且,他们更是与清华大学参与式服务设计工作坊合作,这些硬产品,是公共文化精彩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只有硬到时时处处,硬到接地气,贴民心,才能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建设精彩公共文化,最忌讳的的呆板与机械,统一与保守,假大空不务实,建设精彩公共文化必须“软硬兼施”,软的方面要创新,要疏导,要能激动人心,产生魅力;硬的方面,要方便,要及时,要“芳香可口”,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文化建设才能走出“千地一面”的怪圈,才能真正的进入到“因地而异”“因时而益”“百花齐放”的精彩时代。(殷建光)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7-2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2015-05-12从“有戏没人看”到“我要点戏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如何对接老百姓需求
- 2015-04-27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惠民利民
- 2015-04-08《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列入全国人大2015立法日程
- 2015-03-30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