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经济手段,培育绿色经济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链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制定绿色标准约束,明确细化技术标准,从技术层面加以规范。对部分产品强制实施能效标准。对节能产品实施认证,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对低碳产品制定政府采购清单,采购优先。制定绿色经济政策,通过采取绿色政策支持,推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对低碳经济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考虑开征环境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对绿色经济产业的投资倾斜和财政支出倾斜,构建政策支持分阶段退出机制,推动绿色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渠道,将资金投入向绿色发展的相关产业倾斜,为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务。通过系列经济手段,引导企业绿色生产,推动绿色生产体系的形成。
鼓励自主创新,构建绿色创新体系。绿色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经验和理念,强化绿色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绿色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培养生态、生物、环保、经济等各类与发展绿色经济相关的人才,建立支持绿色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绿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立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推进绿色技术的扩散,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的绿色科技协同,完善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制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突破绿色技术壁垒。
构建文化氛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文化入手,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促进绿色文明行为的养成,构建社会绿色文化体系。其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有关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培养公众的绿色文化意识,逐渐改变公众的消费方式,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建设绿色消费体系,推动绿色生产体系与绿色消费体系的均衡发展。绿色消费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扩大国内绿色消费需求,带动绿色产品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其二,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绿色发展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融入各项工作中去。其三,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进行绿色发展教育,从小培养绿色发展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1-30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 2015-01-25三明:助力打造宜居城市 厦门:奏响生态文明建设强音
- 2015-01-25厦门:奏响生态文明建设强音
- 2015-01-22南安市“三个明确”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 2015-01-19依法治理耕地损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 2015-01-15上杭县村级环境保护协会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