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安徽某“美丽乡村”示范点蹲点调查发现,该村道路平坦、房屋整齐、绿树成萌、环境优美,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农民群众却精神匮乏,村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麻将,道路两旁垃圾成堆。
像安徽某村一样,只重外部环境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认为外部环境建设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大、见效慢,远不如外部环境建设体现政绩明显。于是,“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环境、四看树”,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不成文的标准。结果,道路硬化了、花草种上了、房子整齐了,但“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问题仍未解决。
如何才称得上“美丽乡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一方面要抓好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软件建设,抓好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新农村。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有“外表美”、更要有“内涵美”,不仅仅“美在环境”、更应“美在精神”。
“美在精神”,首先要建设乡风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至上”等市场经济理念洗涤农村传统道德观念,邻里之间常为琐事大打出手,婆媳不和、虐待老人等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农村求神信佛的人增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讲文明、树新风,通过开展文明农户、“好媳妇”等评选,建立道德评议会,制定村规民约等,根除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
“美在精神”,就是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在一些边远的山村,农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为他们文化生活贫乏的写照。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求乐、求知、求美、求参与的愿望更加强烈。比如,常德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开展3年来,共吸引了20多万群众登台表演,被称为老百姓的“欢乐大舞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美在精神”,还要注意保留乡村文化遗存。现在很多乡村“渐趋沦陷”,据统计,与10年前相比,我国古村落消失了20%、百年以上的古建筑消失了72%。乡村的古树老屋、历史古迹、传统建筑甚至一座小桥、一湾溪水,都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是许多人的“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这些历史遗存、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俗话说“人无精神不立”。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撑的人,就尤如一具没有灵魂、行尸走肉的躯壳。“美丽乡村”亦是如此,只有既注重外部环境建设、擦亮“面子”,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做实“里子”,“美丽乡村”才会绽放美丽。(常文)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9-01吴家塘镇:组织村干部参观学习“美丽乡村”建设
- 2014-08-257月“美丽乡村”考评永春夺冠 渔村卫生差强人意
- 2014-08-22邵武市发展乡村旅游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2014-08-07榕130个村庄正建设“美丽乡村” 整治裸房1147栋
- 2014-08-05龙岩市新罗区: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