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8月22日讯(通讯员 何若) 今年以来,邵武市将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加大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让美丽“出彩”。今年年初,邵武市制定出台《乡村旅游“百镇千村”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 年),明确用3年时间将和平镇、水北镇、肖家坊镇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特色镇,将儒林新村、桂林村、将上村打造成为清新山水特色村,将同青新村、龙斗村、庄上村、谢坊村打造成为休闲农庄特色村,将大竹源村打造成为闽台合作特色村,将金坑村打造成为古镇古村特色村。在具体实施上,从规划伊始就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资源情况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在规划评审时,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从本部门出发,对规划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科学、更全面、更具操作性,更加符合南平市五星级美丽乡创建标准。
乡村旅游环境整治让美丽“养眼”。邵武市把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紧密结合,大力实施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见缝插绿,把脏、乱、差环境打造成为绿树成荫景观带、把险弯陡路打造成为生态安全墙景观带等;在主要道路和明显位置设立旅游标识标牌;实施改厕改厨工程,改造重点景区景点周边环境卫生,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在景区景点配套建设生态酒店、停车场、给排水系统等,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努力建设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2014年,邵武市共建成4个南平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省级“百村示范村”。
乡村旅游文化元素让美丽“传承”。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不仅使得邵武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优化,也让原汁原味的乡村民俗得以完好保存和传承。邵武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资源,综合开发,发掘了一批具有古典风韵元素的文化村落,如卫闽镇谢坊村的祈福文化,燃“福字香”、做福字丸子、唱祈愿大戏都是先民们最质朴的祈福形式。依托闽王庙开设祈福文化馆,弘扬山茶制香和制作福气米丸的祈福传统,引导乡贤自愿捐资举办祈福文化节,举行抬菩萨、舞龙灯、聚福餐、传福气等活动,祈求“家道和睦,人道安康”。又如和平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许多传统的民间的民风民俗依旧传承下来,如傩舞、三角戏、民间曲艺、节俗、婚俗以及游浆豆腐、织造腰机布、陶艺制作等等。因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建筑风格,不仅有古城堡及谯楼,有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有创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还有县丞署以及廖氏、黄氏等家族祠堂,都堪称古民居特色瑰宝,使得和平镇这座历史悠久的田园古堡独具一格,吸引大量游客纷至而来。浓郁的村容村貌也成为多部影视题材作品理想取景地,目前已累计接拍了十余部影视剧。
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让美丽“生辉”。乡村旅游的商业模式,多为立足本土特色打造自给自足旅游产业,关注的是“互动、体验、方便”。这种模式有利于舒缓人们的心理压力,满足人们向往自由的心理需求,显现出无限生机和广阔前景。例如金坑乡利用与光泽李坊乡毗邻的优势,充分挖掘两乡丰富的红、古、绿资源,联手打造跨县际乡镇旅游精品线路,开发“重走红军路”、金溪漂流、梨园休闲、生态观光等项目,形成金坑、李坊区域休闲红色旅游景区。又如桂林乡依托乡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主动与高等院校对接,创办以“绿”为主元素的桂林殳山写生基地和以“古”为主元素的横坑古村写生基地,目前已与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武夷学院、闽江学院、工程学院等40多所高等院校及20多所画苑达成基地合作,不仅是邵武首个、也是福建省最大的高校写生基地,今年以来已接待高校师生、游客以及摄影爱好者5万多人次。预计全年接待将突破10万人次。 (和平镇供稿)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