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一后,各地迅速响应,以实际行动,践行诚信,引导人们“重然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笔者以为: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诚信建设必须跟上转型升级的步伐,提升精细化水平。
近些年来,对于社会诚信道德层面的问题,从官方到民间,从媒体到网民,无不成为热议焦点,但诚信问题又频频曝光,食品领域的诚信更让人担忧,福喜事件引出的“洋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触动社会诚信敏感的神经。企业老板“欠薪”、“跑路”接连不断,引发社会与资本市场的恐慌。因此,诚信问题,不只是一个道德领域问题,更是关系社会公共安全的现实大问题,诚信建设要如反腐败一样,不仅要保持高压态势,更要在制度化、常态化、细致化上保持锐气、形成社会声势。
其实,对于诚信建设,以往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方,采取了许多举措,从诚信荣辱观教育、“315”消费者权益主题活动、央视质量万里行、行业诚信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到诚信专项治理、"叩问良心"与"依法处罚"相结合、到树立诚信典型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大批不诚信者得到媒体暴光、抨击,受到依法惩处,但为何问题依然屡见不鲜。因为诚信领域面广量大,各种举措又不能将失信打压到底,也不能将诚信需求上达到顶。少数行业、少数人产生了,“虱多不痒”、“法不责众”等麻痹侥幸心理。一个食品厂商出了安全问题,检查、处罚往往无法株连到每一个厂商,监管也来不及全面顾及。因此,诚信建设往往也有粗放一面。发现问题,“东打一枪,西打一枪”,一时有点成效,但不能保持持久态势。
正如市场经济发育、发展阶段,产品往往从简单粗放加工,逐步进入精细化、品质化、品牌化一样。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对产品精细化要求越来越严,产品标准日益升级。再者,产业行业分工日益细致、社会阶层日益复杂,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触角来不及伸向每个层面、点位,特别是有些领域涉及技术性很强,凭教育、处罚很难奏效,也无法触及要害。昆山中荣公司爆炸事件反映出的,工作环境、劳动合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不足或者缺陷。正是粗放式经营、管理,导致企业不诚信行为,给社会公共安全体系敲响了警钟。太多教训说明,诚信体系再不能粗枝大叶、“粗制滥造”,必须引入全行业、全社会共有的精细化诚信机制。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8-18从源头上惩治“老赖”才能促诚信回归
- 2014-08-18诚信危机 谁之痛?
- 2014-08-18诚信之舟须要众人划桨
- 2014-08-18“信任餐厅”停业 诚信经济开始
- 2014-08-18让“诚信晚不得”的担当精神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