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树仁为村民细致理发
泉州网-泉州晚报讯(记者 黄枫 杨佳彬 文/图)在很多人看来,理发师都是在理发店等着顾客上门理发。在以前,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流动的理发师,他们通常挑着担子,到各个村落为村民理发。现在,这样的流动理发师几乎没有了,但在惠安县涂寨镇曾厝,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叫曾树仁,今年75岁,已经连续52年走街串巷为村民理发。日前,记者来到涂寨曾厝,了解老人的理发人生。
行当装柜里 扁担挑着走
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曾树仁家中。“你可终于来了,我准备要出去了,那边有老人正等着我理发。”记者刚到他家门口,他手上提着个小篮子,急匆匆地走了出来。曾树仁虽然已经75岁,但身体还很好,行走矫健。
在曾树仁家中,记者看到了一个长方形的拉屉小柜,那小柜子做得像个板凳,上面套着个脸盆。将脸盆拿开,里面是空心的。“这是以前挑着出去理发的行当,形状像木椅的小柜子,在剃头时可以坐人,里面做成空心,用来装手剪、梳子、剃刀、剪刀、肥皂等理发和洗涮工具。”曾树仁说,这种柜子一共有两个,用扁担挑着出去,现在年纪大了,没办法再挑。
传统理发四步走 人老手艺却不老
绕过村里的几条小路,记者跟随曾树仁来到村里曾阿伯的家中,这是一位他定点定时剪头发的其中一位老人。曾阿伯今年已经85岁,腿脚不便。每个月的25日,曾树仁都会过来为老人理发,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十几年。
为曾阿伯披上剪头发的围巾后,曾树仁神情变得认真,从小篮子里拿出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手剪。将手剪套在大拇指和食指上,两根手指一闭一张,将曾阿伯头上一些较长的头发剪掉。“我理发分为4个步骤,这是第一步,剪出头发的坯型。”曾树仁说。话说着,他又从篮子里拿出理发剪刀,为曾阿伯修剪。
十多分钟后,曾树仁放下手上的手剪,到屋里弄了些热水,开始第二步,洗头。先将曾阿伯的头发冲洗一遍,再抹一点肥皂,用刷子刷一下,洗头就好了。“哇,洗完头舒服多了。”曾阿伯笑着说。
从小篮子里拿出剃刀,曾树仁开始第三步,剃脸毛、胡须。将剃刀在布上稍微磨了一下,便开始将脸上和头发上的一些边边角角进行修整。
“这位老人一定要帮他掏耳朵,不然他会不舒服。”曾树仁一边笑着说,一边拿出一些工具,像耳刀、镊子还有一些自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为老人掏耳朵。
整个过程用了40多分钟,理发仅需5元钱。
“挑担剃头师”曾树仁已坚持走街串巷为村民理发52年
一天走十多公里 乐观心态当锻炼
今年75岁的曾树仁,23岁就开始走街串巷理发。每天都到附近的村庄为村民理发,一天要走10多公里,而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52年。“每天剪四五个,一个月也能剪百来个。”曾树仁说,以前年轻的时候还走到县城去剪头发,现在身体不行,只能为附近村庄的一些老人、小孩理发。
“现在的年轻人,见过以前剃头挑担的人不多,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准比较低,花点钱,剃剃头,刮刮脸,已很满足了。”曾树仁说,那时主张越朴素越好,倘若吹个“飞机头”,染个金发,描个碧眼,不但要遭到人们的“白眼”,甚至有可能会被指责。
午饭时间到了,曾树仁到小卖部里买了面包,再次启程。“这也是一种锻炼,剪了这么多年头发,跟一些老顾客感情很深,经常看看他们,与他们聊聊天,我也很开心。”曾树仁再次拿起小篮子,往远方前行。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6-04“黄药师”制骨伤药丸端午送村民 善举坚持近30年
- 2014-05-28厦门市文明委:坚持“五个注重” 勇于探索实践
- 2014-05-28坚持文明传播,延伸和深化志愿服务公益内涵
- 2014-05-16丈夫瘫痪十四载 妻子林凤英始终坚持照料如一日
- 2014-05-09坚持特色办学,乡村小学成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