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中,有一个40多岁的女子,被人们称为“重庆的张海迪”。由于从小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她左腿残疾,靠着自己的毅力打败艰苦挫折,她迈进了卫校的大门;看着乡亲们步行几个小时到镇上医院看病,她萌生了在家乡开一家诊所的念头,从此,她拄着拐杖,靠着丈夫坚实有力的后背,二十年如一日,守护着全村人的健康。她就是周月华,一个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
紧张的医患关系,一直是这几年的新闻焦点,患者殴打杀害医务人员的新闻时有见报。而在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里,确是另一番景象。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周月华都随叫随到,丈夫艾起成了她的双腿,背着她行医救人。周月华的“随叫随到”,是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像是一盏明灯,即使在可怕的黑夜,也会发出温暖的光亮,守护着西河村的5000多村民。1998年的一天,雨夜凌晨三点,睡梦中的周月华被敲门声叫醒,村民杨光照家的儿媳临产了,想请周月华去接生,她二话没说,趴在丈夫背上就出诊了,陡峭泥泞的山路上差点要了二人的命。每每想起那次经历,周月华都会后背发凉觉得后怕,可她还会随叫随到。周月华用责任心,去守护和谐的医患关系。
20年来,周月华不光没有收过出诊费,遇到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有时还不收钱。她经常免费帮村里有关节炎的老人针灸、拔火罐、刮痧、推拿。当亲友劝她到镇上开个诊所增加收入时,她说,我不能走,我放不下村里的老人。这份关心病人、不忍舍弃的坚守,在今天是多么的可贵。如果医生都像周月华这样心系病患,愿意为病人而坚守,为使命而坚守,相信医生和患者之间,会多一份信任。那些住院手术的病人及家属,再也不用担心因没给医生红包而心有不安。周月华用坚守,去守护和谐的医患关系。
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使周月华迅速得到乡亲们的信任。每次提到周月华,西河村孤寡老人汪官珍都说:“周医生是个好人。”周月华关心村里的低保老人,为乡亲看病时还总是宣传各种医保政策,减轻他们吃药的经济负担。“在看到病人被病痛折磨,我却无能为力时,心里面最难受。”作为医生,周月华眼中的不仅仅是“病”,而是“病人”。医者父母心,在今天,这种人文关怀是浓浓的温情,温暖着病人,也能够融化了冰冷的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周月华,凭借着“随叫随到”全力付出的奉献精神,用这种崇高的医德,赢得了全村人的尊敬。而村民们也因为周月华的完美医德,给予周月华无限的尊重和信任。就这样,西河村里的乡村医生和村民们,共同守护住了这个小小村庄里完美、和谐的医患关系。(文明琼谈)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10-30[文明视点] 让道德之“美”得以绽放
- 2013-10-30“三重奏、四部曲”助推道德讲堂质量“五提升”
- 2013-10-30省标准化院举办“锤炼党性,用心服务”道德讲堂
- 2013-10-30嘉兴:公益广告打造文化风景线 成提升市民道德素养新阵地
- 2013-10-29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北京西城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