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 正文
微公益的“惑”与“获”
http://wmf.fjsen.com 2013-07-01 09:57  郭政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郭政 实习生 邱冬勇)

    “微公益”到底是什么?学界尚无明确的答案。

  发现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把爱心付诸行动,人人皆公益;瞄准社会新需求,创新公益新模式,与传统公益模式形成互补;借助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身边的公益。业内专家表示,这是微公益的三大特征。

  日前,记者对省内的三个微公益项目做了一番调查,发现正是这种“点滴之善”,见证着民间自发公益事业的发展。但记者同时发现,即便是微公益,也并不那么随意,发起者有收获,有困惑,有喜悦,也有阵痛。

  一个人的公益要用力,更要借力

  一个人可以做公益吗?80后青年马斌的答案是:可以。

  2008年,福州青年马斌在武夷山旅游时不慎丢失了一箱行李,通过多种途径寻而不得。上网搜索之后发现,省内没有一家正规的失物招领网站。他试着查看了省外的相关网站,发现大部分收费。

  马斌认为,纯公益不能收费。于是,2009年11月,他个人运营的福州失物招领网上线。经过3年多的探索,现在,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人通过他的网站找到失物。“一个人也可以做公益。”马斌坚信。

  然而,如今,他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网站管理消耗众多时间精力,家庭和工作却也要兼顾,这让他不能“进”;另一方面,如今的失物招领网渐渐成为市民寻找失物的主要网络平台,沉甸甸的责任让他不能“退”。

  马斌试图通过网络招募一些志愿者。但由于没有报酬,又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一批又一批志愿者陆续离开。他的最终设想是建立一个线上线下互动的招领系统,将网站和机场、火车站、公交公司、出租公司、超市等现有的失物招领处相连。但现状却离梦想很远,大家责权分明,热心有限,不能形成有效联动。

  想放弃却又不甘心,想发展却又力不从心,这是马斌的现状。该怎么办,他也不知道。

  “一个人的公益要用力,更要借力。”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张洋勇老师认为,与官方公益不同,微公益的最大特征是门槛低,人人可公益。众多“一个人的公益”是微公益的坚强基石,可汇集成强大的温暖力量。但“一个人的公益”缺乏资金、专业度及社会资源保障,极易遭遇瓶颈。面对瓶颈,要多想想如何借力,多寻求惠及者、关注者、主管者等关联者的支持。以失物招领网为例,要多借用关联企业、市场化网站、政府部门的外力。

  “如果个人是蜘蛛的话,更应发挥蛛网的力量。”张洋勇作了这样的类比。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