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计划”8年探索成长之道,在专业化和品牌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的三问三答
东南网6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对于民间公益组织来说,要做什么、为了什么、如何走得更远,是最重要的三个问题。
福建“萤火虫计划”,这家走过了八年风雨的民间公益组织,最初只有7名志愿者,现在常驻义工七八十人。八年来,他们捐赠书籍4000余册,组织下乡走访贫困生活动百余次、下乡动手科普活动近40余次,每年组织乡村学生科普夏令营,与40多所乡村中小学合作,为上千名山区儿童送去关爱和知识。
走在这条路上,上述三个问题是必答题。
要做什么?
许多人做公益都始于一丝善念,“萤火虫计划”也不例外。
“没有亲眼看到,你无法想象山区孩子有多贫困。有的孩子家里连门都没有,要从别人家的后门进出;有的孩子家在孤零零的山坡上,屋子里不通水不通电,打水要到好几里外。”资深义工“老大姐”数次走访山村,被深深震撼。
因为被贫困山区渴望读书的孩子所感动,7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萤火虫计划”,为山村孩子捐资助学。
创业之初,百般艰难,人少钱少事多。为核实资料的真实性,志愿者一趟趟到贫困生家庭走访,将资料整理发布在“萤火虫(助学)计划网”上。
“这份真实是对受助者、资助者的负责,也是对我们团队信誉的负责。”“老大姐”说。
八年来,他们坚持每两周下乡走访一次。在持续的走访中,他们发现了贫困之外的新问题。
山区孩子在体育、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和城市孩子差距很大,更不用说英语、科学知识了。在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的义工的倡议下,“萤火虫计划”成立了英语小组,召集一批专业志愿者为孩子补课。
“从此,我们的想法变了。捐款也许可以解决就学问题,但要真正帮助孩子,学业‘扶贫’更重要。”“老大姐”说。
英语小组成立半年多后,因为项目负责人工作变动离开福州而终止。这引起了“萤火虫计划”内部关于项目持续性的讨论。大家认为,目前人才紧缺,英语等科目专业性太强,持续性不能保证。而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只有可持续的项目才能为他们带来根本的改变。
经过分析论证,他们成立了科普小组。因为在核心义工中,理工科背景的人较多,专业人才可以保证。另外,每次辅导完课程,老义工都会将教案做成浅显易懂的课件,新义工容易接棒。
科普小组已经运转四年多。他们带孩子参观省城的科技馆,带着“科普大篷车”下乡。
“很多人认为,助学效果应该立竿见影。但我们的立足点在于为孩子的未来多搭一座桥。”资深义工“断竹”说。
然而,“萤火虫计划”并没有止步于基本素质的助学。2009年开始,他们联系科技职业技术学校,为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初中生找到一条现实的求学就业路。“他们三年学费全免,学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这足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一个家庭脱贫。”“老大姐”说。
从单纯捐资助学,到关注孩子的学业和精神生活,再到规划孩子的未来,“萤火虫计划”走出了一条专业的助学路。
“公益组织应该像专科医生,在某个领域做到专、精、细,提供尽可能好的帮助。”“老大姐”说。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06-03福州本土公益组织义卖为乡下儿童筹集买书款项
- 2013-04-22福州民间公益组织帮旧书旧衣找新“家”
- 2013-04-15泉州小伙乐观面对白血病 公益组织3天募近万元
- 2013-03-05公方彬:公益组织发展和参与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