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司法领域同样存在“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程序上的低效拖沓,必然增加当事人的诉累,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最终也会让“正义迟到”;而程序正义是实现实质正义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的“重实体轻程序”倾向,使得一些公检法人员非法取证、刑讯逼供,导致冤错案件,直接导致“非正义”。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微妙平衡,需要心存对法律的敬畏感,以程序正义为准绳,在此底线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守护和捍卫实质正义。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清华朱令案之所以引发民意加速发酵,正在于有关方面“一度对案情讳莫如深、对过程语焉不详、与其家人沟通有限”。这亦属一种程序不公。警方最近举动也证明,公开案情,有时看似自找麻烦,其实是取信于民,能有效避免谣言四起、猜疑丛生,这种程序上的公开、公正,才是更大的效率。
李怀亮案虽然暂时结案,但仍属“未完待续”。比如,平顶山检察院在表示尊重法院判决、不予抗诉的同时,仍申明:依据现有证据,不能完全排除李怀亮的重大作案嫌疑,李怀亮被判无罪,意味着12年前的杀人凶手还没有得到惩罚,公安机关将重新立案侦查,尽最大努力缉拿真凶。作为检方,这种持保留态度的立场和反应是正常的,从司法分工、制衡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各司其职、各据其理,而不是一团和气、一唱一和,更能保障司法系统的自我纠错能力和最终的实质正义。
“疑罪从无”体现的是程序正义,但未必等于实质正义。对平顶山检察院不轻易放过犯罪嫌疑人的立场和态度,应该支持和鼓励。我们更希望当地检方能本着对法律的敬畏感、对正义的使命感而不是出于自我辩解和推卸责任的本能,重新认真展开对这一案件的调查取证,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重新提起公诉,将真正的杀人罪犯绳之以法、令其付出应有代价,告慰被害人家属,还法律一个公道,修复曾经的司法伤疤。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05-07迟到20个月正义还是正义吗?
- 2013-04-28刘龙清:用青春书写公平与正义
- 2013-04-17福建省法院推进司法公信建设 维护公平正义
- 2012-09-17用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