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15年免费教育背后的“民生大账”
http://wmf.fjsen.com 2012-09-26 16:15  张玉胜 来源:检察日报    我来说两句

随着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更加重视和加大投入,15年免费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府谷这个位于陕晋蒙交界地带的小县,2010年启动12年免费教育,把免费教育的受惠面扩大到全县普通高中、职中学生。一年后,府谷县又将学前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受惠范围,正式实行15年免费教育政策(9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说一年前的“宁陕模式”向社会彰显了“穷县办富教育”的决心,那么,跨入西部百强县的陕西省府谷县致力推行15年免费教育的举措,无疑是为财政富县树立了财力向教育倾斜的标杆。而一贫一富的两个典型,共同向社会传递着一个讯息:投资教育“不差钱”,关键在于决策者对教育的认知和对民生的顾念。

尽管“科教兴国”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尽管“教育为本”的理念早已妇孺皆知,但教育投资到底是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还是一本万利的“赚钱”营生,并非每一个执政者的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少政府官员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认知教育的重要,又有多少公权持有者将“教育为本”的理念具化为倾力教育、惠及民生的实际行动。从宁陕县“靠教育脱贫”的发展思路,到府谷县“为未来储备人才肯定不‘亏’”的投资理念,他们算的是为地方发展谋长远、育后劲的“民生大账”。

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没有哪个政府官员不明白“地方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道理,但为什么总有一些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不惜血本,投资教育却往往“哭穷”,原因就在于他们追求的是立竿见影、夺人眼球的显性政绩,而对投资大、周期长、显效慢的隐性投入缺乏热情。以15年免费教育为例,把一个学龄孩子培养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大量的投入,从学前启蒙到中学毕业的15年,只能是开掘智力、积累知识、练就本领的打基础阶段,且不说大学毕业后能否效力家乡,即便是回归故里,恐也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的投入者并非未来的受益人,正是某些官员忽视教育的急功近利短视思维。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