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中国味减弱的过程里隐藏着复兴契机
诗人,著有《诗六十首》、《棕皮手记》等,生于1954年
“绝版中国”的这一说法,2006年由《新周刊》封面专题提了出来。今天大家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周围在发生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多么大。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化再作深层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以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超标之后,端正我们的文化态度。
现在我常说,“现代化已经走到底了,还能怎么着?”你不是高速公路不能走太快,你楼盖得再高还要怎么着。你活在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意思呢?每个房子都是中国传统生活的载体,你把它拆掉了,把百年老店拆掉了,把左邻右舍的关系全部拆掉了。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在模仿西方,人为地把我们赶到一个陌生的社会。西方自古以来就有这种个人主义的传统,它的精神纽带是依靠教堂来联系的,中国社会人和人精神的纽带不是依靠宗教,它是依靠文化——这个文化是渗透在生活里面的,是天人合一的——把这个摧毁了,把神这个层面的东西摧毁了。
中国人民不是没有宗教信仰,那种信仰是在毛笔,是在奇石,是在日常生活的寓教于乐。若没有了这些,我们住在现代化的小区里面能有什么联系?唯一的联系就是看电视。
要问今天还有多少中国味,我觉得不算多了,汉语和我们的饮食是我们坚固的不可撼动的两张底牌。当然,汉语的力量非常强大,我认为汉语是中国文化在进化面前最伟大的、最后的反省。现代主义的特点是量化世界、改变世界的速度,而汉语在当下的这四十年起到了刹车的作用。另外一个就是食物,民以食为天,这个天还没有垮下来。
也许全球化的影响下,在新生一代人身上,汉语和饮食这两点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但它至少还是一个漫长过程。而且,在这个减弱的过程里是隐藏着复兴契机的。因为现代化说到底是非常不好玩的,它没有诗意,仅仅是给人以物质的满足,它不提供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把你的生命规范起来量化,像一些货物一样地装箱打包。我相信从人的生命经验角度来讲,人都需要爱,要生活,要生儿育女,这种永恒的普遍性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年轻一代肯定会意识到这个的重要性,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你看中国年轻一代和西方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工业化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出现了法国的1968年的革命和美国的嬉皮士运动,这些运动都是对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厌弃;但是在美国60年代的时候,5万多的嬉皮士跑到美国最原始的州去,就是为了抛弃现代生活,要过自然的生活。目前就中国来看,我认为觉醒得太晚了。
(采访/张凌凌)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09-28第六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举行
- 2011-09-28国学不能倾向一家之言 “中国”溯源
- 2011-09-28“中国”溯源:“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
- 2011-09-28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秋令营在我省开营
- 2011-09-28中国大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学到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