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怎样才能住得更像个人样?
2010年,社科院《经济蓝皮书》中表示,中国85%家庭买不起房。一部讲述80后生活的《蜗居》,却有评论说“其实60后、70后、80后都能在里面看见自己”。在中国,“住得像个人样”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中国人为之想出诸多解决之道,但怎样住得像个人样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有人说政府要抑制房价。从“国十一条”、 “国十条”、“新国八条”、“国五条”到“限购令”出台,政府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任志强仍发表观点,认为限购令会助推部分城市房价上涨——随后,未限购的二三线城市的确迎来了房价上涨的机会。政府是否能够抑制房价,更多人仍然处在观望之中。
有人说要改变社会观念。《非诚勿扰》的男嘉宾录VCR,最有力又最常见的背景,一是坐在自己的车上,一是带观众参观他未来得及装修的新居。买房子成为年轻人结婚前的受难之路,“丈母娘经济”成为流传最广的中国楼市理论——社会观念带来的压力给年轻人套上了枷锁,问题是《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19岁以下全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8:100,城市人口的性别比为115:100”,男女比例已严重偏离正常值,最后还是女人说了算。
有人说要建保障房。2011年中国有新开工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同时还有保障房规划要“三思”而行的呼声。经济学家茅于轼是保障房政策的支持者,但他亦说过现在“保障房的对象是有城市户口的人,这个大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保障性住房就不应该给产权”等言论。同时而来的,还有“北京七成保障房违规出租”的新闻。公众并不反对保障房,但对保障房能否公平分配,依然投下了不信任票。
住得像个人样,需要还社会以公平,还生活以尊严——即使“中国已成为私有产权房拥有比率最高”的国家,但难以抑制的是因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嫉恨,因阶层板结而来的焦虑,因地区发展差异带来的距离,因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而带来的愤怒。要住得像个人样,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大房子,还需要一个讲公平、讲良心的社会环境。 (文/文而达)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09-28第六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举行
- 2011-09-28国学不能倾向一家之言 “中国”溯源
- 2011-09-28“中国”溯源:“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
- 2011-09-28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秋令营在我省开营
- 2011-09-28中国大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学到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