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 正文
一个【中国控】15年来的15个提问
http://wmf.fjsen.com 2011-09-29 17:03  杨锦麟 来源:新周刊    我来说两句

  王军:拿“大裤衩”定义3000年的城市很可悲

  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生于1969年

  中国的城市,我认为拆掉的地方都是很有魅力,建出来的新城市都缺乏魅力。比如说上海,上海的浦西很有魅力,浦东就没有魅力,因为尺度发生了变化。浦东、陆家嘴那边是汽车的尺度——宽马路、高栏杆、围墙社区、没有街道生活,中国造新城都是这么造的。以汽车的尺度来构建城市的空间,大家只能一下楼就上车,因为没有街道。浦西就很有魅力,因为它不是以汽车的尺度,而是以步行者的尺度。它的街道不宽,路很密,又有很多十字路口,大家都愿意在那逛,有很多街道生活。我相信一个贫苦的人也很容易在那找到工作的机会。

  外滩的改造就很好。外滩以前是被浦东拉过去的,它以前是十个车道,现在把十个车道缩窄成四个车道,把过去的交通埋到地下,把地面恢复成比较窄的街道,大家都可以逛。它站在两个尺度之间。所以,我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并不只是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还包括这个城市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尺度来规划和建设。

  面对大规模的改造,所有城市都要非常慎重。全世界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进行大改造而没有遇到大麻烦的城市。大家都说巴黎在19世纪的17年大改造好——把街道弄得很整齐,把下水道也修好了……确实有很多的优点,但也留下了极其惨痛的后遗症。把那些贫民窟全赶到郊区去,贫富就在城郊之间分区,穷人都在郊区一带无法翻身,因为他们的公共服务无法改善。巴黎到今天还在承受痛苦。

  我觉得大改造应该尽可能去避免,像北京这种大改造更是没道理。大改造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结果——把北京这个上千万人的城市变成单中心的城市,大家跑到郊区睡觉,跑到故宫周围来上班,这个交通怎么弄啊?北京2005年的整体改造规划就是希望改变这种单中心的城市结构,一个大规模的巨型城市只有一个中心是不可以的,应该是多个中心的发展,就从这点来说,不能继续拆除老城了。何况,老城区还是让中国人感觉骄傲的地方。

  北京把自己拆得没有文化容量。什么叫文化的容量呢?就是你的母体。巴黎有很多标志性建筑都是外国人设计的,要说它怪也很怪。蓬皮杜艺术中心,结构全暴露在外面,“肠子肚子”全让你看,你说它有多怪,但是今天的巴黎人很喜欢它。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改造工程,把一个金字塔作为它的一个入口,你说它怪不怪?也怪。但你一看它还是巴黎。因为巴黎长得好好的,整个老城还保存很好,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其他新建筑)只会使它分外妖娆。我们中国老说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种思维方式是值得探讨的。

  你到巴黎去看,旧的东西保存得非常完整,新的东西要有容量才能接受它——它只会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丰富,而不是感到很恐慌,不会让人觉得巴黎一下改姓了。北京就面对这样一种危机,把自己的文化拆没了,一个“大裤衩”出来,大家就会惊慌失措。一个“大裤衩”就定义这个有3000年的城市,这是多可悲啊。如果一个城市把自己的文化拆没了,大家对新建筑就会越来越敏感。 (采访/张坚 汪璐)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