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在大城市讲魅力很矫情
文化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自然之友”副会长,著有《城市季风》、《最后的城墙》等,生于1949年
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十几年来变化非常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两座城市的命运,某种程度是一种共生的过程,它们出现了开放性、移民化、国际化等特征。
地方文化的衰竭与中国城市化的这种进程是共通的,上海很典型,过去是上海人的上海,现在已经变成全国人民的上海,所以要讲普通话,这是没办法的,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进程。现在的问题是,在共性的进程当中,城市的管理者能不能耐心地、细致地保留自己的文化,有没有这种考虑?有没有这种努力?
“保卫粤语”等运动是城市居民为保护文脉所做的一种挣扎,是一种绝望的努力。北京有很多拍摄胡同的人,他们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把胡同拍下来——因为这些胡同都是会被拆光的。这个过程,对城市而言是非常惨痛的一面。老房子已经拆得差不多了,现在已经开始在拆一些90年代的房子,比如北京的凯莱大酒店。上海的情况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这十多年来,市场化、移民化、国际化对城市人格的塑造有非常大的意义。上海最为明显,上海的城市人格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萎缩的——90年代以前,上海变成一个封闭的城市,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人变成了小市民,还有“围裙丈夫”。过去,上海有十里洋场,是冒险家的乐园,之后却是“围裙丈夫”的天下。这个过程现在被打破,上海成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小男人”的面貌也开始改变。上海又成为冒险家的江湖,企业家的江湖。现在,上海有“新上海人”,东莞有“新莞人”,很多原住民的城市已经变成移民化的城市。这种变化,意义非常重大。
城市魅力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比较而言,小城市,比如大理、丽江,魅力更大一些,就大城市来说,它的缺点和吸引力同样明显,但它机会非常多,有很大的文化空间,但这种东西能不能成为魅力我觉得很难说。现在北京、上海讲魅力,会觉得是很奢侈、很矫情的事情,在成都、杭州或许可以讨论魅力的问题。 (采访/张坚)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1-09-28第六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举行
- 2011-09-28国学不能倾向一家之言 “中国”溯源
- 2011-09-28“中国”溯源:“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
- 2011-09-28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秋令营在我省开营
- 2011-09-28中国大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学到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