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23次听证会,说明她是‘听证专业户’,而不是听证代表了。”听说胡丽天的案例后,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感到很意外,“在我看来,能参加两次听证会,都够多了。”
周伟的观点是,一个人参加过一次听证会后就不要参加第二次了,“成都市1000多万人口,怎么会选不出不同的听证代表呢?完善制度其实很简单,就看政府愿不愿意去做。”
有人提出现在公众参与的热情不高,报名的老是那些人,抽签也没有意义。周伟表示,从根源上考虑,这还是一个程序问题。
“为什么民众不愿意参加听证会?是因为公众意见被采纳的几率太低,很多人觉得参加了也没有意义。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靠设计合理的程序,让公众觉得参加听证会有意义。”周伟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刘飞宇还建议,要培育规范、独立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由于个体的认识有限,有时候难以提出有价值、建设性的听证观点,而一些行业性的组织则可以把有关问题研究得更加透彻。
现今,规范的听证制度缺失,导致一些听证会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者的理念。在张敏看来,2010年10月28日举行的《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就是一次成功的听证会。
由于此前接受央视采访时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意见,四川省法制办特邀张敏参加听证会阐述反对观点。后来,因为草案中关键条文存在漏洞,有关部门没有通过这部地方法规,而是选择继续完善。
“但如果组织者不是这样的理念,而是找一群‘托儿’来参加听证呢?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张敏说。(记者 王鑫昕 实习生崔久成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