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关于海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思考
http://wmf.fjsen.com 2010-03-16 11:23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成功完成了试演,即将正式首演。虽然这是张艺谋团队的第五个“印象”系列作品,创意的“新鲜度”已经弱化,但对于福建来说,却是在打造真正意义的文化品牌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无论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还是从福建的资源优势分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都是势在必行的选择。就现状而言,处在起步阶段的福建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根源在于对文化品牌本身,以及文化品牌的开发、运作规律欠缺深入的认识。

    文化品牌除了文化上的特殊属性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足够广泛的知名度,二是商业上的成功和延伸开发的可能性。比如说,“好莱坞”就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性文化品牌,最近席卷全球、赚走20多亿美元的《阿凡达》则是她不断推出的大量“子品牌”之一,而《阿凡达》这个品牌又可以依托其强劲影响力进行一系列的延伸开发。中国也有不少文化品牌的成功范例,例如“印象系列”、“超女”、“快男”、“蓝猫卡通”、“横店影视城”等。

    近年来,我省提出了“打造优秀文化品牌,绘制文化强省蓝图”的口号,然而从各种文件和宣传中罗列的一连串“文化品牌”来看,都只能算是文化产业的资源储备或“潜在品牌”。从中恰恰反映出相关部门对文化品牌认识上的粗浅和偏差。

    我们再来看一看经过公众投票评选出的“福建十大名片”和“福州十大名片”,不难发现,这20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中,只有“铁观音”实现了产业化,真正发展成为福建的一个文化品牌,因为只有她深入大众生活,正在改变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喝茶习惯。武夷山水、鼓浪屿和土楼等虽然创造了旅游业产值,但由于文化创意策划的不足,在资源潜力和产业现状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工艺美术业是福建文化产业中发展较快的部分,连续几年产值以两位数增长,预计今年将达到700个亿。但在这么大的产业中并没有涌现出像样的文化品牌。厦门乌石埔商品油画村、仙游坝下仿古家具、德化陶瓷等,目前整体上仍处于“量大价贱”的低层次运转,缺乏文化附加值的注入,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对未来品牌发展空间的损害。

    作为戏曲大省,福建的莆仙戏、梨园戏有“宋元南戏遗响”之称,许多地方戏和曲艺品种承载着很高的文化价值。然而文化部门往往津津乐道于哪个剧种又获得什么奖项,这种局限于内部评奖、与市场隔离的“象牙塔艺术”,不能实现票房价值,自然称不上文化品牌。

    影视业方面,福建长期以来似乎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一线娱乐明星和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曾经相当红火的“银河之星大擂台”,从创意的角度可以说是一个“金点子”,却由于商业开发和运作推广的脱节而逐渐“褪色”。

    文化品牌从何而来?对原有文化的发掘固然重要,而依托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则更为关键。没有创意就没有差异和独特性,没有差异和独特性何来市场?关于文化品牌有这样的一句名言——“老鼠和鸭子哪里都有,可只有美国创造出‘米老鼠'和‘唐老鸭',创造出迪斯尼的奇迹”。

    打造文化品牌,首先要求地方政府将系统的品牌战略理念,贯穿渗透到文化产业乃至地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对于一些大的文化品牌的建设,企业和行业缺乏足够的力量,需要政府在品牌的规划、建设、推广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

    浙江横店集团以十年时间打造“中国好莱坞”,先后建成了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梦幻谷、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3个跨越历史时空、汇聚南北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并且已初步形成了以影视基地建造、影视剧拍摄发行为龙头,置景与道具租赁、影视博览、影视旅游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在亚洲乃至国际影视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策略外,政府的超前眼光、决策定位和扶持力度也是成功的奥秘所在。

    打造文化品牌,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1998年,《印象·刘三姐》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申请立项后,除自治区政府拨款20万元作为前期启动经费外,其余投资由企业进行市场运作,项目资金主要来源有国家政策性扶持资金、公司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品牌无形资本入股,并且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运行模式。这一品牌的成功,带动了桂林市及阳朔县的旅游、地产、宾馆、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台湾外文化旅游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和仿效热潮。

    此外,一个文化品牌的生成,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舆论氛围。“超女”、“快男”之所以能够在湖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出现,而其他地方无法复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福建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昙石山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南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红土地文化等构成了文化产业的“资源库”,文化品牌开发的“题目”取之不尽。眼下迫切需要的是前瞻性的“破题”思维,以及创造性发挥的“答题”高手。 (记者 何光锐 )


责任编辑:叶玲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