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
7天长假似乎还没过够,都市白领又重归日夜奔波的打工生活。过年的甜美滋味还没尝到,春节期间迅速干瘪的钱包却让很多人心头泛苦。这两天,不少返工白领纷纷在网上晒春节账单,“去年好不容易存下的1万多块钱算是报废了”、“送压岁钱、孝敬长辈,7天就花掉了7000块”……继“房奴”、“卡奴”之后,刚刚过去的春节又给都市白领扣上了“节奴”新帽子。(2月23日,南方日报)
春节本来是举家团圆、万人欢乐的好日子,为何还有人还为此发愁呢?为何还有人惧怕过年,发誓“来年坚决不回家过年”呢?深究起来,恐怕和没有真正理解“节”的含义不无关系。
“节”的一个基本意义就是“有限而止”。如果不加以控制,意味着“过”的可能性,很可能酿成灾害。“春节”等节日之“节”是与“节气”相通的,表征着“节气”的边界和界限。人们为了纪念“节气”的转变才赋予其文化的含义,并逐渐发展为纪念日。可以说,“春节”之“节”仍然暗含着“节制、有限”的意义;“春节”的纪念意义也在于顺应天时、与时俱进。正所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吃饺子、穿新衣服、发压岁钱、拜年等习俗,也都和“辞旧迎新”有关,且重心又在“迎新”上。几千年来,尽管世移事易,人们过年的方式也处在不断地变迁中,但“春节”的基本精神一直没有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春节”遭遇了来自异质文明的新价值观的挑战。不仅大量的“洋节”挤压着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的空间,而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内在地侵蚀着传统节日的肌体。端午、清明、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面对这个崭新的世界,竟然一时乱了阵脚,不知所措。由于缺乏对“节”的理解,我们无形中把过节的方式简单化了。在一些人看来,一年到头了还不吃点好的穿点靓的?腰包鼓了压岁钱总不能太寒酸吧?这些固然无可厚非,但却多辞旧少迎新,多守成少开拓,多享受少付出!
![]() |
责任编辑: 金婷 |
- 2010-02-25吕红霞:春节申遗暴露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
- 2010-02-25窦含章:春节离成为“全球性节日”不远了
- 2010-02-23中宣部出版局等部门倡议春节期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 2010-02-23春节刚过违建冒头 城门一处厂房被强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