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趣味与大众口味应当共同发展
不必轻视“大众”,畅销可以深刻
“所谓大众小众我觉得并不是一种很合适的划分方法。或许用消遣类、工具书、思想性图书等形式来给图书分类,可能更好一些。因为‘大众小众’的分法其实有点儿对‘大众’轻视的意思。”针对文学类图书中“小众趣味与大众口味”的话题,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如是说。
汪家明表示,在很多人眼中,侧重于人文和深度的三联书店出的很多书都是“小众图书”,但自己并不这样看,“因为读者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出版者也各有各的读者,大家应当是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施宏俊认为,“我们出的很多书似乎是‘小众’的,但是它们并没有被边缘化。”他认为,只要把自己喜欢的那块东西做好,自然会有人欣赏和支持。
就此话题,莫言指出,现代社会强调包容性和多样化,没有人可以用自己的审美强迫别人适应自己,也没有人有权利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别人的头上。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是如此。《风声》的作者麦家表示,真正好的作品是作家“用生命写出来的”。“80后”的代表作家郭敬明则认为,每一个作家都会写自己喜欢的类型,有些审美可能“小众”一些,有些则较为“大众”。作品投放到市场上,读者会有自己的选择,或许“大众”的作品选择的人较多,但这和作品的深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大俗大雅”或者“无人问津”的作品都有可能达到很高的高度。
“我的成长过程决定了我生活的视野以及我看到的生活,我个人内心的东西决定我的价值判断,我把我所熟悉的生活根据我的价值判断写出来,正好一些人喜欢看,”《苍黄》的作者王跃文说,“这里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中国正在一个转型期,很多的矛盾、问题大家广为关注,我写的东西正好是这些东西,也让大家关注,作家会通过自己的创作去思考一些问题,读者也会从阅读中思考一些问题,我的作品所反映的东西应该是中国社会都关注的。有没有深度是读者检验的事情。”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10-01-18谈谈要阅读经典作品
- 2010-01-18“浅阅读”与低智广告
- 2010-01-18谁为青少年的阅读负责?
- 2009-12-28潘凯雄称手机阅读难以取代传统出版
- 2009-12-23新罗溪南小学从课外阅读着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