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创建频道> 省外动态 > 正文
江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http://wmf.fjsen.com 2009-11-17 16:01   来源:江苏省江都市委宣传部    我来说两句

    09年以来,江苏省江都市围绕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启动“十百千万”工程,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目前,该市把文联全部建到了镇上,将百余书屋、各类协会的大旗插进了农家院落,让万名文艺骨干放飞在田间村头。

    前不久,在江都市吴桥镇万寿村村民沈亭家小院,一群妇女正跟着他排练“荡湖船”——一种古老的说唱舞,满院的农民挤挤挨挨,评评点点,好不热闹。老农沈亭自说自唱了一辈子,今年感觉不一样,他把“吴桥镇民间艺术爱好者协会”的旗子骄傲地插在院落最显眼处。作为协会副会长,他很有责任感地说,“村里青壮年农民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妇女很多,我们用自家土话说唱自己身边的事,大家都喜欢,争着跟我学呢。”

    “种文化”是被“送文化”逼出来的。在江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曾庆玲看来,沈亭是江都“种文化”设计版图上有意栽培的一棵本土优质禾苗。过去,沈亭这样的农民文化人才,很多时候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以往,江都市每年组织的“送文化”下乡可谓阵容强大、项目齐全、轰轰烈烈,这场及时雨可惜只解一时之渴。而镇村农民文化爱好者中也有不少自己玩玩乐器、读诗作文的,由于缺乏栽培管理,难成气候,看电视打扑克仍是农村文化‘主旋律’。所以我们考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送文化,农民是被动的;种文化,就是要发挥农民自身主动性,生于兹长于兹的文化才有长久生命力。曾庆玲说,文联组织建进十镇,文艺表演繁荣百村,文化中心户开遍千家,文艺骨干达到万人——江都初步以“十百千万”工程来勾画“种文化”版图。现在,全市集聚起各类协会90多个,吸纳了农村文艺爱好者4000多人。看一看各镇的协会清单,会吓一跳——其中竟然藏着两个国家级、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原来,江都的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位居全省县级市首位。在这样的文化优势基础上,江都努力做到“一村一韵”。

    小纪镇的协会最多,有10个。竹墩村有10多个村民在超市门口跳健身舞,你走我去,随时都能散掉。村里建了健身舞协会后,花2800元买了音响,派两个女干部到镇上学舞,现在跳健身舞的发展到200多人。小纪镇本身没有什么特色传统文化,镇上决定“种”一棵雅文化苗子。由镇里出10万建立“真如古琴社”,请扬州广陵琴派的名师授课,目前吸纳了16个年轻人。

    邵伯则是传统文化的“富裕之地”。在邵伯镇扬剧爱好者协会,8个黑面素衣的大嫂经常一起编排“八个大嫂夸邵伯”,她们的嗓音嘹亮,她们的表演意境醇厚。大嫂们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我们整天在一起讲哪个扬剧唱得好,哪个健身舞跳得棒!?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