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创建频道> 生态文明 > 正文
环保新理念:治污不仅要有效果,也要有效益
http://wmf.fjsen.com 2008-08-05 11:24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日前,由省环保局、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和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负责的以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为例的“环境保护投入效益最大化研究”(以下简称“九龙江课题”)在福州圆满通过了课题验收。该课题受到了课题验收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而其中蕴含的环保新理念——治污不仅要有效果概念,也要有效益概念,更是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曹文志博士。

  对效果分析单视角的突破

  环境保护投资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投资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是,曹文志博士说,对环保政策和环境保护投入的有效性亟待评估。曹博士说,常规环保投入的有效性通常是对环保投资的效果进行分析,即分析环保投入后相应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降解以及达标排放等指标。“九龙江课题”突破了传统污染治理效果分析的视角,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探讨了水污染治理的环境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分析是发达国家环境决策的基本科学方法,在环境决策和环境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不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层面上,人们都习惯于用货币值来比较与决策,用货币化的价值来衡量支出成本和效益。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是环保投入效果分析的突破和重要补充,能帮助决策者们在综合决策中与相关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并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它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环保投入产出最大化

  福建为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保持环境质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服务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应的保障措施就是完善投入机制,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曹博士认为,有一点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那就是环境保护投入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环保投入结构和方向不尽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投入效益不高,缺乏规范化的投入效益评价体系,特别是在跨行政区或流域,尺度更是缺乏规范化的投入效益评价体系。

  曹博士说,此次“九龙江课题”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求算九龙江流域各地的水环境保护投入效果和投入效益比,并通过多目标决策计算机模型的构建和运行模拟,对该流域环境保护投入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最大、环保效益最优等多个目标的实现,并在九龙江流域多个行政区域、上下游之间实现了统筹优化,使该流域水环境保护投入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提高幅度达到41%,从而使有限的环境保护投入在环境保护目标满足的条件下,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个“统筹”和一个“优先”

  “九龙江课题”理论上实现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投入效益的大大提高,提高的幅度达到41%,曹博士说,这种优化方案不仅仅是环保投入以及环境效益数字上的此消彼长,实际上它实现了三个“统筹”和一个“优先”。

  第一是环保效益的优化是从九龙江流域的整体考虑,突破了行政区管理体制的限制,实现水环境保护投入资本和要素等在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分配。这种优化调整了水环境保护的投入结构,使流域整体的环境保护投入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的条件下,实现了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是对不同污染源的治理投入突破了对污染源分散治理的传统模式,根据历史不同区域不同污染源的治理的效果和经济效益,集中有限资金,重点治理、重点解决不同区域的突出问题,实现环境保护投入资本和要素等在不同污染源治理之间的统筹;

  第三是以水环境保护投入的效果和效益为准则,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考虑和平衡上下游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平衡以及污染物的降解分配关系,既兼顾公平、又突出了效率,既避免了有限的环保投入缺乏效率,又避免了全部投入到个别环保效益好的地区以及单个污染源的治理,实现了流域上下游自然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统筹;

  最后,环保效益的优化突出优先考虑了“饮用水源优先保护”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九龙江流域,优化方案考虑了多数地区的饮用水源地的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等,安排了数目不等的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投入,以充分保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水质安全。

  曹博士认为,目前,我国正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些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是宏观经济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支撑。而“环境保护投入效益最大化研究”课题以水环境保护投入的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准则,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支撑和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理论创新,在我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对于如何使用有限的环境保护投入和要素,特别是下阶段实现我省“十一五”规划的环境保护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推广意义。 (记者 郑光生)

责编:林芳斌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