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理念 再谱新篇
民本思想虽然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对于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梁启超先生曾经对比分析过中国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理念之异同,他认为,西方民主的三要素“民有、民治、民享”,民本思想除了不具有“民治”,“民有”“民享”二者兼具。梁启超准确地找到了民本与民主的共通之处,也为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指出了方向。
当今中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这种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的综合创新。民本思想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其一,执政为民。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执政的根本,所以执政者必须察民意、顺民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体现者。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同志提出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同志要求全党“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都是在提醒我们莫忘执政为民的初心。
其二,富民利民。孔子与弟子到卫国,见人口众多,弟子问下一步要做什么,孔子的回答是:“富之。”管子也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只有让老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日子,才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是富民利民的具体体现。
其三,取信于民。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说要做好三件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去掉一个呢?孔子说“去兵”。子贡问:再去掉一个呢?孔子坚定地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国家最不可缺少的资源。执政者切不可朝令夕改,失信于民。
其四,开民言路。《国语·周语上》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堵塞人民言路,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后果还要严重。春秋时期,郑国人经常聚会在乡校议论朝政,有人主张毁掉乡校,郑国的贤大夫子产却认为这是了解民意的好机会,留下了“子产不毁乡校”的美谈。实施政务公开,加强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借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古训,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实际上市对民本思想的重申,必将引领我们再谱新篇章。(石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