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贵大患若身”,该句式仿上句“宠辱若惊”,其中“贵”与“宠”义近,“大患”与“辱”义近。“贵大患若身”,义为“贵大患若贵身”,即(圣人)看重祸患,就像(看重)自身(那样)。而“贵身”之说,则直接批评了十二章章末“去彼”的“彼”的内容属于非“贵身”之类。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重点要解释什么叫“宠辱”。先解释什么叫“辱”:“宠为下”是用替换法来解释“宠辱”的“辱”义,即“辱”即“为下”之义。再解释什么叫“宠”:“得之”“失之”的“之”指“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即“得辱若惊,失辱若惊”。从“得辱”“失辱”的动宾结构中可知老子要解释的“宠辱”也是动宾结构。所谓“得辱”“失辱”,义指不管是得还是失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宠”,重申“宠辱”的必要性。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重点要解释为什么以“若身”作喻。在回答问题时强调了“身”“大患”两者的共存共现关系,“大患”就是自我存在的不可逃避的一部分,由此来论证“贵大患”论点的合理性。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故”是推论标记,而“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则用了上文已论及的两个重要词“贵、身”以及比喻义“若”的句型来构句,义即(圣人)看重把自身当作天下,就像(圣人看重)能够寄寓于天下(那样)。所谓“以身为天下”,即不汲汲于身外之利,进一步肯定了前面行文所包含的“贵大患若贵身”的“贵身”看法。而“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句则与上句句式一致,“爱”与“贵”义近,“托”与“寄”义近。
小结:在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等含有比喻义“若”的句型中,“若”前面的部分为老子提出的和众人价值观不同的观点,而“若”后面的部分则是以常人易懂的事理作喻。通观第十三章,其章旨为老子论述了圣人应“宠辱”“贵大患”“贵以身为天下”。(作者:徐山系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