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恩来“不为人先”的外交风格
由于我国后起的大国,无论在国际影响力、制度构建力等硬方面,还是国际社会认同和国际融合度等软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和苏东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新中国在融入世界政治舞台的进程中,为了能够“低成本”的实现“站起来的外交”,特别是在美苏超级大国的互动中,采取后发制人行动策略,以“柔”克钢、以“弱”胜强,从后发中争取主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同我国驻外使节谈话时,点明了“后发制人”的策略在我国外交中的重要价值,他说:“资本主义国家,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我们总是采取后发制人的办法,你来一手,我也来一手。不怕它先动手,实际上它一先动手就马上陷于被动。”在60年代初期,周恩来同非洲朋友谈话时,特别阐述了中国人办外事的“哲学思想”,其中包括:“要等待,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绝不开第一枪”、“退避三舍”。这些言谈既体现了道家哲学对周恩来外交风格的深刻影响,更是他对自己长期外交实践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
“后发制人”理念引导下的外交实践为实现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美援朝期间,周恩来积极利用各种国际舞台表达自己“争取和平,反对战争”原则立场,争取政治主动,只在美国“逼我到墙角”之时,才进行必要的反击。同美国进行军事斗争,要“针锋相对”、“相机而动”,与美国谈判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在后来中苏两党的斗争中,中国同样是采取了后发制人的策略,不主动挑起冲突,争取有利态势,周恩来多次赴苏联,同苏共领导人进行交流,特别是在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主动与苏联方面接触,了解信息。即使是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他又于1965年、1969年两次接待柯西金,努力在两党斗争大环境下,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在6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明确提出了“反帝、反修”的外交战略,援助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外交手段,为使援助这一工具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周恩来提出了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和援外技术人员三项原则。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援助外交,旨在通过援助这种“柔”的方法,结交“中间地带”的亚非朋友、扩展国际活动空间,从而“突破”美苏包围,巩固国家独立,这种迂回的战略选择,实质就是在坚持“退避三舍”的原则基础上,有来有往、针锋相对,做好必要准备,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不为人先”能够成为周恩来外交风格重要特征,最重要的原因是通过寓争于不争之中,免于不必要的风险,确立本国良好形象,在不利之中寻得主动,这才是“不为人先”外交风格之本意。
相比周恩来所面对的国际环境,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但从根本上讲,我国依然是一个后起大国,需要应对很多的复杂情况,特别是未来十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期。为了成功实现这一目标,使之能够顺利实现,并免于不必要的风险,我们还是应该从周恩来“不为人先”的外交风格中汲取有益养分,在大国关系中,特别是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不要主动出击、处处争先,而是要积极寻求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支持,从他们那里获取力量,这才是我们外交战略的基本。(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薛琳)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