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整理,难应所需
也许你会说:全面整理文字,有必要么?咱们不是有《汉语大字典》了么?其实不然。据了解,1985年开始分卷定稿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列楷书汉字6万左右,已可以算是中国汉字的一次全面梳理,亦是当时条件下最优秀的汉字科研成果。然而,对于我国浩瀚的文献档案中的实际用字,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用字,当时还不具备全面调查的手段和条件;而且该书以楷书文字为主,至于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古文字形体,并未全面整理,只在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录了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反映形体演变关系。除了汉字,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字,包括不少海外收藏的少数民族古文献文字,没有被整理出来。研发成功后的中华字库,不仅将包括针对社会应用的实用楷书字表,也将形成楷书总字表,还将有一个包含古文字的整体的汉字字表,到了最后阶段,少数民族文字也将被整合进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有着内在联系的大型“中华字库”文字资源库。
与之前已有的文字整理工作相比,“中华字库”的优势还在于,其文字整理将面向出版及网络数字化需求。也许有人会问,咱们的电脑不是已经能方便地输入汉字了么?是,可能你觉得够用了,可是像派出所负责户籍管理的警察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口普查的同志等肯定会给出不一样的回答。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建设正遭遇瓶颈。小到自然资源、地名、人口等清理普查,大至国家的经济、地理空间等战略性、基础性的信息库建设,还有公安、民政、金融、保险、海关、民航等行业的信息服务与监管存在很大的用字缺口。我国文字种类繁多且字量庞大,特别是汉字,内部关系又异常复杂,现有的计算机字库,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国际标准,都存在收字不全、字际关系不清等问题。少数民族文字缺口更大,除几种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字外,许多甚至还没有编码。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设“中华字库”工程,就是要彻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全面推动我国的数字化建设。
任务重大,远景诱人
据了解,与“中华字库”类似的工作,世界各国都在做。欧美一些国家甚至把当地的土著文字、古代表意文字等一些极为罕用甚至早已死亡的文字,都加入了国际编码,使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得以在网络上流传,从而展示出国家的文化实力。
我国的古汉字与现代文字一脉相承,加上有大量出土文物支撑,整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编码、制作字库,就更显得有必要了。包括古老的汉字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字在内的中华文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双手”。我国历代的盛世,都曾对各民族的古今文字进行过广泛的搜集与整理,以更好地传承各种文献。现在,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潮流。在当今世界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下,未来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多地与数字化相融。中国文化要“传下来”、“走出去”,当然要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才行。我们还要将古代的、现代的各种图书文献逐步数字化,使中华文明得以永久保存,并且广泛传播,这也是历史和现实的一项非常急迫的重大任务。
“中华字库”工程的设想,就是新闻出版总署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6年提出来的。国家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先后将其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工程由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指导,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牵头单位,成立了工程总体组,负责工程建设的整体管理和组织实施。除首席专家裘锡圭教授之外,总体组还从各参与单位抽调,或聘请总体组单位外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组建起项目的技术团队,以承担总体组的各项工作。经过几年的精心筹备,工程目前已正式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计划五年完成。
审定过“中华字库”研发方案的专家说,工程是比秦始皇统一汉字规模更大的中华文字整理工程,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刘茜)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