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交流可挑大梁
2011年9月27日至29日,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将在孔子研究院举行,之前已经举办了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传播儒家文化,推动儒学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对孔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方面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世界儒学大会并不是传播儒学的唯一形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兴起了一股“文化热”,中国的一些先觉文化者都在反思自己,反思中国文化,试图通过思索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在一系列的反思求证中,大家不自觉地被孔子文化所吸引,认为她既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又能作为民族文化的立足点。
渐渐地以研究和传播孔子文化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应运而生。1984年9月,中国孔子基金会率先成立;1985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大、清华等1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组建了中华孔子研究所(1989年更名为中华孔子学会);1994年10月,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于北京,由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团体共同发起。这些协会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创办的半官方性质的组织或团体,为传播孔子文化,推动儒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内还有专门的文化机构一直从事着推广孔子文化的工作。《孔子研究》、《齐鲁学刊》等文化期刊的创办,也是孔子文化传播中不容小觑的力量。目前,孔子文化全球传播才刚起步,那怎样的传播方式最有效呢?
宋立林说,民间的交流和互动才是最能融入人心的传播。他介绍,明清时期,儒家经典开始被外来传教士翻译,再由他们带回去。翻译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文字工程,特别是要把古汉语翻译成外语,对传教士来说难度极大。一是他们本身对古汉语的意思一知半解,二是各国的文化本身有差异,传教士会站在西方文明视角来翻译儒学经典,这就导致了他们翻译出的儒学经典“变了味”,从那时起,外国人对儒家文化就有了误解。
只有消除外国人对儒家经典的误解,才能使孔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更顺畅地传播。宋立林说:“要改变这种误解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多方努力。”他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主导角色,而人民群众也应该起到主人翁和参与者的角色。因为民间沟通无障碍,是随时随地的传播与交流,更利于民众接受。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挑起传播孔子文化的大梁,自觉践行儒文化所提倡的精神内涵,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和”待人,以“礼”让人,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活”招牌。(张晓科 孟一 杜辉升 王德琬)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